□吕瑞杭
在我的童年时代,打麦场上一个个蘑菇似的麦秸垛占据了麦场的边边角角。麦秸垛酷似粗矮的蘑菇,上有黄泥抹顶,只要黄泥不开裂、不被破坏,干爽的麦秸可以保存很长时间。那些麦秸可是庄稼人心里的宝物。
麦秸可以做引火物。大雪覆盖的乡村,人们踩着积雪、背着挎篓,去麦场上拽回一些麦秸,引火做饭。不一会儿,乡村里炊烟四起,饭菜的香味会弥漫到村外。
麦秸可以当“被褥”。冬日的暖阳下,常常会有老人拽几把麦秸铺开,坐卧在上面,聊聊天、吹吹牛,上有暖阳普照,下有柔软舒适的麦秸,呼吸着带麦香的空气,很快鼾声响起。睡醒了,他们伸个懒腰,拍拍沾在身上的麦秸,优哉游悠哉地走向各自的家里。
麦秸可以做饲料。没有青草的冬天,麦秸就是牛羊的好饲料。漫长的冬季,麦秸配上玉米秸切碎,能把牛羊养肥、养壮。真的不敢想象,当年如果没有这些饲料,家家户户的牛羊如何越冬、饲料又从何而来?
麦秸垛是孩子们的乐园。我们在麦场上玩得最多的游戏是捉迷藏。到了麦场上,我们把麦秸垛掏一个洞钻进去。这个洞可大可小、可深可浅,我们藏好后再用一些麦秸把洞口虚掩,既隐蔽又透气,还能观察到外面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在洞里打扑克、讲故事,里面坐上两三个人还绰绰有余。
麦秸垛是我们的“靠山”。冬日的乡村,我们在打麦场上练习骑自行车时,上车、下车常常都依靠麦秸垛。那时的自行车都是二八大杠,学骑车时只能用家里的旧自行车,有的车闸失灵,我们骑着骑着只能撞向身边的麦秸垛才能停下来。而一些初学者眼看就要人仰马翻时,也急忙靠近麦秸垛,方能躲过一“劫”。
后来,小麦种植面积增加,麦秸更多了,造纸厂还派车来乡村收购麦秸。知道了麦秸还可以用来造纸,庄稼人更将麦秸视为宝贝了。我们还见过用麦秸铺床、垒墙、装枕头,心里觉得麦秸的用途真是太多了。
还记得当年打完小麦,一家人把又白又净的麦秸叉给父亲。父亲站在麦场一角,挥舞着明晃晃的钢叉,左右开弓,将家人送来的麦秸打理后,在自己周围摊开,垛成圆柱形,拍打得既瓷实又平坦。随着父亲堆起的麦秸越来越多,他站得也越来越高,我们仰视着才能看见。最后,父亲把麦秸垛用黄泥抹顶,再借助梯子缓缓下来。
冬日里,调皮的孩子们有时玩累了,会爬到麦秸垛顶部玩耍,一蹦一跳,手舞足蹈。路过的大人们都会立刻制止这种“破坏”行为,因为一旦黄泥顶被损坏,整垛麦秸淋雨后就会烂掉。
回想乡村麦秸垛,那是我们童年的乐园,也是我们成长的“伙伴”。看似废物一样的麦秸垛,在庄稼人眼里可是一座“金山”。这座“金山”,见证了庄稼人的平凡生活,见证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见证了乡村的人间烟火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