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兆盛
在乡间的菜园里,豆角架和篱笆一样,是最寻常的“建筑物”,随处可见。可以说,它们就是豆角的家,是豆角毕生的依靠。
没有豆角架的支撑,豆角只能是永远匍匐在地上生长。是豆角架,改变了豆角生长的方向,改写了豆角的生命之旅。
我生长在乡间,从小就与豆角架打交道,我喜欢豆角架,更喜欢豆角架撑起的那一蓬蓬、一簇簇如诗如画的美景。
每年的清明前后,老家一带便开始种瓜点豆。在播种瓜豆之前,更远点,甚至在头年冬闲的时候,家家户户便开始上山砍伐用来扎豆角架的竹竿和树枝。
砍竹子是有点讲究的,一般都是选高挑挺拔的砍,大约有拇指粗即可,过细、过矮以及弯弯扭扭的竹子是不会被选中的。竹子坚硬耐用,尽管经年累月在菜地上风吹日晒雨淋,但至少可以用上两三个年头。春天将竹竿或树枝插到菜地里,到了冬天或次年开春挖菜地时再拔掉撤走,如此循环往复。
暮春时节,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播下的豆种,要不了多久,就冒出了鹅黄的嫩芽;再吹几天南风、下几场透雨,豆角秧子便会一个劲地猛长,初生的藤蔓开始“蹭蹭”往上蹿。这阵势,明摆着是向主人发出给它们建造“房屋”的信号了。
一刻也不能怠慢,主人们纷纷行动起来,赶紧给豆角们“造屋”——将砍回的竹子或树枝成捆扛到菜地上,再分散开来扎架子。活计其实很简单,每个豆窝建一个“家”,每个“家”用三根竹竿或树枝呈三角交叉支撑,交叉点大约离地面四五尺高,用稻草或藤条、铁丝扎紧,豆角的“屋”便算建成了。
豆角是成行播种的,豆角架自然也是成行插下。豆角苗还没长高的时候,一行行豆角架尽管排列得整整齐齐,但还是显得有些空荡。不过,这种感觉很快就会消失,因为用不了多久,豆角的藤蔓就会缠着竹棍攀缘上“屋顶”,光秃的豆角架就会被葳蕤的叶子遮盖住。一个豆角架就是一蓬绿,一蓬蓬绿纵横交错,远远看去,整块菜地都已被郁郁葱葱的绿、蓬蓬勃勃的绿所淹没。
随着季节和时令的变更,菜地的景物也渐次出现了变化,那一蓬蓬绿先是开满了白色或紫色的豆花,之后,又结出了一串串或长或短的豆角;再后来,一茬茬豆角被采摘走,豆藤枯萎了,豆叶黄了、落了,一丛丛被枯藤缠绕的豆角架,又显露出几分空荡与几分落寞……不过,即便如此,那也是秋收后一种荒凉的美、一种萧瑟的美。
春夏秋冬四季是如何更迭的,豆角架应该也是草木世界中最有发言权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之一吧。
豆角架,这个乡间菜园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建筑物”,却写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构筑了乡村一方美丽的风景,唤起了远方游子对故园深深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