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25日
第07版:身边

国歌与石家庄的“情缘”

2021年03月25日

  在河北省英烈纪念园北凤山主峰上,田汉、安娥夫妇的塑像端立于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歌词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

  前进!进!

  □本报记者 李莉雅 文/图

  100年风雨兼程,100年砥砺奋进。走过峥嵘岁月,2021年,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岁“生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个个光耀史册的壮举,也诞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歌曲。

  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在抗日救国战场上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义勇军进行曲》、铿锵有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激昂澎湃的《团结就是力量》、唱出中国人民不屈呼声的《打回老家去》、广为传唱的《长征组歌》……这些不朽的红色经典歌曲都与石家庄有着紧密联系,它们或由石家庄走出的音乐家创作,或在石家庄诞生,或与石家庄有着种种不解之缘。

  自今日起,本版推出“红色旋律的石家庄故事”栏目,重温这些在中国的音乐殿堂里熠熠生辉的红色旋律,致敬那段奋斗的岁月。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国歌响起时,每个中国人都会激荡起浓浓的爱国情,那不朽的旋律已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

  你知道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与石家庄有着紧密关联:它的词作者田汉的夫人安娥正是石家庄人,而夫妻二人的部分遗骨、遗物也安葬在石家庄;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河北省英烈纪念园修建了国歌广场;在石家庄市槐北路小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国歌中队”……当国歌再次奏响时,相信每一个石家庄人心头涌起的不仅是爱国之情,更有特殊的亲切之情。

  田汉与石家庄的特殊情缘

  沿石家庄槐安路西行,到鹿泉上庄镇往南一公里,就是闻名华北的河北省英烈纪念园,这里长眠着一大批为了共和国作出巨大贡献的逝者,田汉、安娥夫妇就是其中的两位代表。

  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他的词作者是田汉。很多人不知道,田汉与石家庄有着深切的缘分——他的妻子安娥是石家庄走出的革命女杰,杰出的诗人、剧作家。她与田汉这对感情深厚的革命伴侣,留给家乡人无限的骄傲。

  1948年11月,田汉、安娥夫妇应中共之邀,从上海通过封锁线到达平山县西柏坡附近的李家庄——中央统战部所在地。在西柏坡,田汉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毛泽东主席,见到了周恩来;他和安娥一起到了石家庄,同“华北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的同志们讨论戏曲改革的问题;在西柏坡的新年联欢会上,田汉激情朗诵自己创作的长诗……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时时激荡着田汉的心。

  1968年12月,田汉去世。8年之后,重疾缠身的安娥病逝。临终前,她留下了遗言:“把我的骨灰撒到河北的太行山上、滹沱河边。”当年,田汉去世后连骨灰都没有保存下来。他的儿子田大畏将母亲安娥的一半骨灰送到八宝山,另一半存放在家里。

  2005年,适逢安娥百年诞辰,《石家庄日报》以整版篇幅推出了长篇报道《安娥:石门才女的红色情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006年,安娥被评为石家庄十大革命名人。

  文章见报后,河北省英烈纪念园管理处立即通过石家庄日报与田大畏先生取得了联系,决定在园内为安娥、田汉夫妇修建一座塑像,让英灵魂归故里。田大畏与家人商议后,将母亲另一半骨灰与父亲的一些遗物安葬在此。

  2008年9月22日,河北省英烈纪念园为安娥、田汉塑像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同时举行了《安娥文集》《安娥与田汉》出版座谈会及安娥、田汉作品交响演唱会。

  3月22日,记者来到河北省英烈纪念园。田汉、安娥夫妇的塑像端立于北凤山主峰上,掩映在苍松翠柏间。田汉戴着一副圆框眼镜,面带微笑,左手插在裤兜里,儒雅潇洒;安娥身着高领旗袍,披肩卷发,端庄美丽。浅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的塑像,与周边青翠的松柏相映,静谧而安详。

  田汉、安娥塑像东边不远处,就是庄严肃穆的国歌广场。广场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国歌纪念墙、国旗平台、纪念雕塑组成。望着眼前庄严肃穆的国歌广场和英烈纪念碑,记者心中顿感激情澎湃。无论是远眺国歌广场的整体设计,还是近观国歌广场的每个细节,你都会发现,河北这片红色热土上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国歌广场向上是国旗平台,7级台阶象征着七千万燕赵儿女团结一心,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坚定决心;国旗平台左右两侧是两座雕塑,一座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28年革命历史,一座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史,它们生动地再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河北人民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不畏强暴、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万众一心、和衷共济,为书写中华民族的光辉篇章做出的不朽贡献。

  在“国歌之父”田汉与夫人的守望下,国歌广场的修建自然整合了与国歌有关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主体便是国歌纪念墙。沿着国歌纪念墙一路走来,“凤凰涅槃图”、电影《风云儿女》海报、“一二·九运动”“七君子事件”……一个个场景、一个个人物,以半圆雕的形式,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义勇军进行曲》产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室外音响设备还播放着各个时期的国歌原声录音,让公众了解国歌知识。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已经成为省会各界人士举办升旗仪式、各种纪念公祭活动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槐北路小学、跃进路小学、台头小学、石纺路小学、河北地质职工大学、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学生们,以及驻石部队的官兵们,都经常来这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炮火中诞生的国歌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组织“左翼作家联盟”“左翼戏剧家联盟”,以电影、戏剧、音乐等形式,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抗击日本侵略者。

  共产党员田汉一马当先,创作出大量抗日救亡的戏剧、电影和歌曲。在党的指示下,他和夏衍等共产党人纷纷打入诸家电影公司,占领电影阵地。田汉、聂耳等人还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宣传抗日救亡。

  1935年2月,田汉为电通电影公司写出《风云儿女》的电影故事梗概和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后即被捕入狱。夏衍把田汉留下的故事梗概改写成电影台本投入拍摄,聂耳主动请缨要求为歌词谱曲。4月下旬,聂耳在日本完成了修改工作并将定稿寄回上海。恢宏的歌词、激昂的旋律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1935年5月,随着电影《风云儿女》的上映,《义勇军进行曲》迅速在上海乃至全国大范围传唱,召唤并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奔赴抗日战场。同时,《义勇军进行曲》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战歌,从东亚到西欧,从南洋群岛到大洋彼岸,到处都回响着这激昂的旋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代国歌;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最终把《义勇军进行曲》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于是,田汉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歌之父”。

  《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灵感源于1933年的长城抗战,这次著名的战斗中闪耀着石家庄人的身影。1933年春,石家庄抗战名将、时任109旅副旅长的何基沣率领由他亲自训练的大刀队,开赴喜峰口前线,立誓“当以死报国,笑卧沙场,何惧马革裹尸还”。在激烈的交战中,喜峰口多次易手,29军许多战士壮烈殉国,部队伤亡很大。当喜峰口再次被日军占领后,109旅旅长赵登禹、副旅长何基沣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们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能智取,不能强攻,应以夜袭的方式,出其不意地反击日军。

  何基沣激励官兵道:“国家多难,民族多难。吾辈是受人民养育之军人,当以死报国!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于是,便从大刀队中组织起500人的精兵强将,分左右两翼突袭日军。这就是威震中外的“喜峰口大捷”,成为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胜利。

  在长城抗战中,面对敌人的坦克装甲车,飞机大炮,手握大刀身背毛瑟枪的29军将士悲壮地说道:“敌有枪炮,我有血肉。”“不惜以血肉之躯与强敌至惨极毒之武器抗衡。”何基沣等抗战将士为民族生死存亡义无反顾、英勇抗敌的伟大壮举,激发了田汉写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那一声时代的最强音。

  1933年3月,田汉曾随上海慰问团亲赴长城抗战前线体验生活和采访。是长城抗战给他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生活,提供了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义勇军进行曲》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都闪现着长城抗战的身影。这不仅仅是音乐,不仅仅是歌唱,是中华民族的最后吼声,是全民族的呐喊,是民族精神的爆发。

  红色经典薪火相传

  在石家庄市槐北路小学,有一个“国歌中队”,一直在传承着国歌精神。它成立于2011年5月25日,是全国第一个“国歌中队”。学校还修建了国歌教育馆,专门宣传国歌精神。

  记者走进国歌教育馆,最醒目的就是一面“国歌”墙,红色的背景,金色的字符,让人肃然起敬。每一面墙都有一个主题,从中国历代国歌的变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诞生,从“国歌中队”的建立到每年的中队活动,每一面墙都是一个故事。馆内还有国歌词作者田汉和曲作者聂耳的铜像,以及关于国歌的书籍。在这里,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国歌,学习国歌,传承国歌精神。

  “国歌与石家庄有不解之缘,我们要把这种缘分传下去,让红色经典一直薪火相传。”槐北路小学的一位老师说,“国歌中队”成立时,田大畏先生专门从北京发来贺信,祝贺“国歌中队”成立。后来,田大畏和曲作者聂耳的侄女聂丽华也曾专程来到“国歌中队”看望少先队员们,并与孩子们亲切合影留念。

  2012年9月20日,上海国歌展示馆沈雄峰馆长一行到“国歌中队”看望队员,并拍摄了采访师生的视频,作为国歌展示馆的宣传资料向公众播放。“国歌中队”将队旗赠送给上海国歌展示馆,在馆内陈列展出。

  成立全国第一个“国歌中队”后,槐北路小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全面促进了队员们学习和思想品德的发展。学校希望通过“国歌中队”的薪火相传,让学生从小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激发学生们的爱党爱国情怀,提升学生们对祖国的自豪感和优越感,继承先烈们的遗志,发奋读书,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用实际行动去捍卫五星红旗。

  “国歌中队”还与河北省英烈纪念园结成共建单位,要一起把国歌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86年前,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炮火声中,《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全民族的愤怒和决心,从此被传唱大江南北,甚至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其他国家。72年前,这首歌成为了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也给其作词者田汉带来了无限荣光。4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正式施行,《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庄严形象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和保护。

  作为国家的象征和标志,这不朽的旋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中国梦不懈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2021-03-25 1 1 石家庄日报 content_37186.html 1 国歌与石家庄的“情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