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风 物

沧桑皴染的中山国灵寿故城

2024年08月21日

  □高贵英

  故城,顾名思义——古老的城池。唐章怀太子注《后汉书·邳彤传》云:“灵寿故城在今恒州(古常山一带),灵寿县西北即此城也。土人每于雨得铜刀、铜镞、古钱等物。”

  灵寿故城在今灵寿县城西约五公里,留下了很多遗迹,只因历史上无数次战乱,导致城池内雕栏玉砌、画栋楼阁悉数尽毁,原住人口也几乎绝迹。

  《灵寿县志》(清同治版)记载:“吾邑元明之际,颇为红巾所蹂躏,杀戮逃亡,余者无几。今则半由洪洞马邑而迁,邑中土著相传惟郑、韩、曹、董四族及王、康数家。”现在故城村的居民90%以上为冯姓,是明朝洪武年间从洪洞迁移而来,

  宏观看中山国故城遗址,其选址在太行山脚下一块居高且广袤的丘陵之上,地貌相对平坦,视野寥廓悠远。故城西有百涧沟(京御河)、金水河,南接滹沱河,北倚松阳河、刘清沟,东有倾井河,四面水系环绕作为天然城防屏障,攻可东向华北平原,退可回归太行山区,是建立都城的绝佳之地。

  故城的城墙虽严重损毁,但我们依旧可以从纵横绵延的“废土堆”中,看到它在历史中的伟岸雄姿。

  相传城墙高三丈六尺(约12米),但现在看到的城墙高度、宽度已大不相同,现城墙目测高3米—8米不等,宽度也有所减少。至于城墙的长度,故城村村民曾口口相传“一面墙三里长”(古时一里约为415米),即每面墙长约1245米。从现在的卫星图片来看,古城轮廓是一座相对规则的方形,城墙西北角有一凹角。王城内有东—西、南—北相对应的城门,城门外有东、西、南、北四条古道一直延伸到远方。

  东城墙部分夯土延伸至东南角,如今只剩下宽不足1米、高约2米的残壁。但建城墙时固定脚手架留下的一个个穿棍桩眼,在城墙上仍清晰可见,城墙上夯土和糯米水黏结而成的纹路也非常明晰。南城墙东面还保留有一小部分,大约长300米、宽2米。南城门至北城门的官道从故城村中穿村而过。西城墙在城门以南和故城村西只剩下部分夯土遗迹,长约300米。西城门以北、西北转角至北城墙、北城门西城墙,以及城墙东北角保存较为完好。

  南北城门前都设立了祈福用的祭坛,南门外为南坛,北门外为北坛。南坛方位在今故城村西南方、南城门向西约80米处,北坛在北城门西行约80米,附近村民至今仍称南坛、北坛为坛上。

  在灵寿县人民路西延与河北大道交叉口,再向西80米左右,河北大道左侧有一条小路通向西洼村,沿这条乡间小路走约100米,有一片空旷的岗坡地,这就是中山国冶炼青铜器的旧址。中山国在诸侯混战的战国时期能够较长时间与列国并立,位于其国都的灵寿故城,已拥有各种管理机构和一定规模的兵器冶铸作坊,这从平山三汲乡中山王陵出土的青铜器、铁器等文物中可窥见一斑。

  故城城门外有东、南、西、北四条古道,向南直通东、中、西王角村,再向南渡过滹沱河可抵达鹿泉(古石邑)的莲花山。向东的古道则通向广袤的华北平原,一路有烽火台相随,据说能抵达中山国曾经的都城——唐县和顾(今定州)。西城门的古道向西直通河渠、三汲、七汲、郭村、穆家庄至中山国王陵,这条古道两边分布着大量王公贵族及平民墓葬,是中山国人祭祀先祖必走的大路。北城门外古道通向王室猎苑,向北过孙家庄村西、盖家庄直达东、西金山及更远的地方。

  北城门外是一望无际的岭岗,土地为砂石壤土,视野开阔,远望青山如黛,川岭沟壑雾霭缭绕,部分地带树木葱茏。站在高岭上,西望东、西陵山岚黛氤氲,几座高大的王陵清晰可见;东望一大片水洼在阳光映照下,波光粼粼,瑞霭千条。

  历史的光阴已走过两千多年,但这几条古道尚留有古时的遗痕,可以想象当年中山王车马辚辚、銮舆出行的威仪和阵仗。

2024-08-21 1 1 石家庄日报 content_176192.html 1 沧桑皴染的中山国灵寿故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