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云龙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这一独特的节气是民间盛传不衰的“四时八节”之一。夏至的过程,可追溯至古代的观测和农耕习俗。
在宋代,夏至的庆祝气氛浓烈,特意将这一日定为休假日,让广大百姓能够尽情享受这一特殊时节的欢乐。《文昌杂录》中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从中可见当时人们对夏至节气的重视与喜爱。
中华民族历来对传统美食情有独钟,不同节令总有与之相契合的特色美食。美食自然成为夏至不可或缺的一环。尽管各地夏至的食俗各异,但吃“夏至面”这一习俗被广为认同。
我不由得想起,每当夏至来临之时,母亲便开始忙碌起来……
如今,吃一顿面条似乎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方农村,对于普通农户人家而言,即便家里有些许白面,也往往是留着做糨糊用来裱糊墙壁,哪里舍得用来制作面食呢?
于是,母亲便巧妙地将粗粮进行细作,用玉米面来制作面条。不仅如此,她还精心调制出美味可口的炸酱,与面条搭配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美食。因为面条的材质不同,炸酱的调味也有其独特之处,使得这道“夏至面”成了我们家独有的美食记忆。
我的母亲,身高一米七,身材匀称,肤色白皙,健康而丰盈。她平日里总爱穿着碎花斜襟的衣服,梳着整齐利落的发型,虽不算倾国倾城,但绝对可以称之为俊,与她的名字“俊花”相得益彰。
每逢夏至这一天,母亲总会比往常更早起床,精心地打扮自己。她穿着那件日常可见的碎花斜襟上衣,但可以看出是经过特别清洗的;蓝色的卡其布裤子,熨烫得笔挺有型;脚上的白底黑布横带老布鞋,干净整洁;就连围裙也是洗过的,散发着清新的气息。
这一切的准备都透露出一种仪式感,让人感受到母亲对这个日子的重视。
几天前,母亲就已经开始准备夏至的面食了。她用筛出来的精细玉米面混合红薯淀粉,按比例调成面糊。然后,她左手拿着特制的带孔的骨板,右手手掌推着和好的面糊,熟练地搓出一两寸长的玉米条。搓好的玉米面条轻轻地落入沸水锅中,翻滚两下便可捞出,放入早已备好的凉水盆中。
随后炸酱的环节上场。母亲熟练地将切好的洋葱头爆炒出香味,然后倒入自家做的黄豆酱,翻炒出酱香,最后打入两个鸡蛋炒散,炸酱便制作完成了。
捞一碗被冷水浸泡过的玉米面条,加入适量的炸酱和其他调料,一碗香气扑鼻的炸酱面就呈现在眼前。这碗面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母亲的巧思和辛勤付出。每当转身看见我们吃得满嘴挂酱时,母亲就会开心地笑着,她的笑容灿烂如花……
母亲的炸酱面,那道我永远难以忘怀的美味,其独特的风味仿佛拥有穿越时空的魔力,总能引领我回到那个洋溢着温暖与爱的家庭。
如今,每到夏至,我就会回想起那碗香气扑鼻的炸酱面,心中不由自主地涌出对母亲浓烈而深沉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