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4日
第07版:身边

乔建国:心向光明 不惧黑暗

2022年04月14日

  乔建国熟练地使用读屏软件进行创作。(资料图片)

  乔建国的妻子是他的好助手,给他读书、帮他校稿,还会陪他出门采风。

  如果知道自己即将失明,你将怎么面对自己的人生?57岁的乔建国给出的答案是:坚强面对,打开人生的另一扇窗!面对渐渐黑暗的世界,他从不放弃希望与追求。在工作之余,乔建国坚持写作,12年时间共出版5部长篇小说,在纸媒、网媒上发表60余篇短篇小说、300余篇诗歌作品,累计达200余万字。

  他说,疾病将色彩、影像从他的世界一点一点剥离,而他选择用文字继续寻找光明与美好,用文章重新构筑出五彩斑斓的世界。

  □本报记者 李莉雅 文/图

  每天清晨5点钟,乔建国都会准时起床,然后坐在电脑前写作。与很多作家相同的是,他使用电脑写作。不同的是,即使再黑暗,他也不需要开灯。“我的眼睛看不见,是用读屏软件来创作的,都是盲打。”乔建国笑着解释道,语气平和。

  他的笔名叫“庄木”。翻开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双桐雨潇潇》,里面有这样一句诗:“执着不是过错,一路的风光,一次次奇遇,都会让我感受到追求的魅力,都会让我领悟到平坦太过乏味,坎坷更能增添人生的意趣。”这是小说主人公的感慨,也是乔建国自己面对人生的态度。

  “半路”失明 以文做灯

  乔建国是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他的家乡是行唐县羊柴村。20世纪80年代,经历数载寒窗苦读,他考上了河北师范大学,成为生物专业的一名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他从稚嫩走向成熟,打下了扎实的生物学基础。本科毕业后,他又考取了河北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学习植物保护专业。

  他称学生时代的自己为“文艺青年”,多才多艺。他喜欢唱歌,能弹一手好吉他,爱用口哨吹奏美妙的乐曲;他喜欢阅读,7年大学生涯,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和理论;他喜欢写作,除了坚持每天写日记外,还喜欢写散文和诗歌。

  毕业后,他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园林工作者。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他刻苦努力、积极进取,很快就成为单位的业务能手和技术骨干。因为工作比较忙,他鲜有时间写作,但还是会抽出时间阅读一些文学书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咱文艺青年的‘本分’可不能丢!”

  正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他被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医生判定他会逐渐失明。

  每个人都经历过倒计时——迎接新生命的倒计时,是幸福的;生日宴上吹蜡烛的倒计时,是兴奋的;跨年时的倒计时,是激动的。对于乔建国而言,由光明走向黑暗的倒计时,是无助的、痛苦的。他也曾一度陷入彷徨和绝望,但骨子里的坚强和乐观,以及家人的支持和亲友的关爱,都给予了他面对逆境的勇气和重新开始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色彩、影像被一点一点从乔建国的世界里剥离,2010年,他失明了,世界变成一片黑暗。和天生失明的人不同,突然间不得不迎接“黑暗”世界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黑暗中,乔建国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逐渐开启了文学创作的生涯,将心中一切倾注于文字中,以心为眼,以文做灯。

  乐观豁达 用心写作

  乔建国说,在失明这件事情发生2个月后,他就有了创作长篇小说的想法。写作、搞创作,对于普通人来说已属不易,对于失明的乔建国来说更是艰难。

  看不见,他就“听音”写作,依靠专门的读屏软件,使用键盘盲打,在黑暗中坚持写作。写作的同时,他也通过读屏软件读书,多看、多学,不断提升写作水平。当然,他的读书,更确切地应该叫“听书”。

  “我很感谢这些年科技辅助手段的发展,让我的阅读和写作生活享有越来越大的便利。”乔建国说,除了依靠科技辅助手段外,妻子、亲友、同事也都是他的帮手,他们会帮助他校稿,还会帮他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经过不断努力,2012年,乔建国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双桐雨潇潇》,经过十多次的修改、完善,于2013年出版发行。

  这部小说以农村大学生齐占林的学习、生活、恋爱为主线,展开了20世纪80年代某省师范大学生物系师生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展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思想状况和社会责任感,反映了他们为报效祖国而勤奋学习的赤子情怀。

  “其实,这部书的主人公齐占林有我的影子,书里出现的人物也有我大学同学、老师的影子,可以说是用小说的形式写下的大学回忆录。”乔建国说,《双桐雨潇潇》出版发行后,不少同学都到书店买书,大家还特意聚在一起,办了一个书评会,交流读书体会,分享各自选出的精彩段落,还一起从书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大家那天特别兴奋,都说我用文字留住了他们的青春岁月。”

  这给了乔建国巨大的鼓舞,让他更加坚定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又陆续创作了《极度抑郁》《绿野春意》《倔强的紫荆花》《疏影横斜》四部长篇小说,并出版发行。

  这四部长篇小说的创作灵感依然来自乔建国的亲身经历和他的所见所闻。“《倔强的紫荆花》参考的是我的研究生时代,《极度抑郁》《疏影横斜》参考的是我工作的经历,《绿野春意》参考的是我的家乡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乔建国说。

  帮他作序的朋友曾写道:“生活是繁杂的,需要智慧的创作者用心梳理;生活是良莠共存的,需要有良知的创作者激浊扬清;生活是不断向前的,需要高尚的创作者引领方向。”乔建国就是这样的创作者,他的文字一直都蕴含着温暖与正能量,他从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中汲取灵感,将自己的坚强与乐观传播给更多的人。

  在乔建国这里,文学已经不是寄托,而是黑暗世界里的光,是生命的节奏和呼吸。面对无尽的黑暗,他的文学触角更加敏感与细腻,因为黑暗迫使他用语言来感知世界,而在文学的世界里没有视力障碍。

  笔耕不辍 点亮人生

  读书和写作如细水长流,润物无声般滋养心灵,它们已经成为乔建国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即便靠读屏软件创作需要异于常人的艰辛,即便看不见的生活画面全凭想象,他却把这些困难都转化成了动力,继续自己的文学梦。

  近年来,他还在纸媒、网媒上发表60余篇短篇小说、300余篇诗歌作品,他还成为石家庄市作家协会、石家庄市诗词协会、河北省作家协会以及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

  不管是他的笔名“庄木”,还是出版发行的五部长篇小说的名字,都有植物的影子,这与他的本职工作息息相关。“我在石家庄市园林绿化管护中心工作,因为我是园林人,所以从笔名到书名都特意加入了植物元素,甚至小说中的人物好多来自植物名称。”

  最近,他刚完成了一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暂定书名为《秋雨无声》,描写的是在城市打拼的“80后”的故事。他还有一部描写园林工作、生活的16万多字的长篇小说正在写作中,暂定书名为《摇钱树》。

  读书、写作,甚至是失明,这些都没有耽误他的正常工作,作为一名正高级工程师,他十分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2010年我失明了,也是在那一年,我加大了科研课题研究,用十年时间写了三本专业书籍,取得了20项国家专利,还是享受石家庄市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乔建国说,他搞文学创作从不占用工作时间,都是利用的业余时间。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创作到7点半,简单吃过早饭就到单位工作。每天晚上9点开始创作,一直写到深夜11点。

  从2020年开始,他还一直在忙着写《图说园林》这本科普书,预计今年6月就能交稿。“这是我们园林部门许多同事一起策划的书,包括500多幅植物、植物景观、雕塑、园林建筑物等图片,配以图解,以及文学性的赏评、诗词。”乔建国说,当热爱的工作与热爱的文学碰撞在一起,必能激起巨大的能量。

  “我只是失去了影像,却从来没有失去这个世界,我相信,每个生命都是自带光亮的。”乔建国说,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正如高尔基所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当你从这所大学毕业时,会变得更勇敢、更坚强,“生命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能把自己安顿好的力量。”

2022-04-14 1 1 石家庄日报 content_81463.html 1 乔建国:心向光明 不惧黑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