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5日
第07版:全民阅读

不凡的文化情怀

——读凸凹的随笔集《大在小处》

2021年12月15日

  □米丽宏

  

  读北京作家凸凹的随笔集《大在小处》,深深感佩他以感悟方式呈现的审美色彩的判断力,及对于人事物理的穿透才能。生活与理想、人性与文心、文学与写作,在他,皆信手拈来,诉诸笔端,氤氲着纷繁大观的文化气象。

  于初冬之夜,捧读思索,读得惊喜连连,爱不释手。

  本书含“情感”“随想”“书札”三辑,收录作品70余篇。好多篇幅,直击社会世态和人心,“于无声处起惊雷”,却又呈现与朋友闲闲探讨的状态,放松而真诚。

  这是烟火世界里一串温暖灿烂的“童谣”,是随笔大合唱中一个明亮的声部。

  书中多篇文章是对民族文化的省思。比如,《追寻儿歌的影子》一文,由上世纪六十年代战斗檄文般的儿歌、民国时无涉儿童生活的童诗以及现在“用昏妄想象炫机械文明、电子文明之光,缭乱儿童眼睛”的所谓儿童文学,作者自然而然想到了鲁迅的论断——“中国人是最不关心儿童精神生活的人”,进一步阐发“没有好的儿歌行世,便有恶俗的谣曲钻隙”。作者的评论辨析不拘不纵,笔力却举重若轻,透露出了对民族文化的宏远思考和追求。

  作者很少就事论事,他从“快乐的追寻”中悟出“读书不是为了学问,而是为了心灵保有激情”(《感悟快乐》);他在《风吹在风上》一文中呼唤带着使命读书;在《思在别处》一文中,借苏珊·桑塔格道明“读书与写作,不是名利之态,而是生命的自足”;在《雄踞之处,未必是巅》一文中,他写奈保尔的特立尼达小镇、帕斯捷尔纳克的别列杰尔金诺小村、自己的出生地小垭……大作家,往往都在小地方写出了名堂。他们在自己的文学圣地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启蒙,辅以阅读和游历——这生命发酵的“酶”,便使得独异的思想植株借势而长。因此,作者充满自信地说,雄踞之处,未必是巅;即便巅峰,也不过是大地的褶皱而已。

  这些随笔,不仅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发现和见解,还拥有难得的文化自信和哲学的超越。他以学识、阅历、思想做支撑,始终理性高扬、蓬勃明亮,使文章呈现出某种浮雕般的力度。

  《大在小处》一篇中,作者认为:“粉红色”作家沈从文既蛮荒又俚俗文雅的“不可捉摸”,不是刻意经营,而是本色为之,他处于那样的环境中,只能如此;巴金的感伤和虚无,并非什么主义,而是缘于亲情影响、是生命化的东西;漫画家丁聪的“天才”,只是一脉“不肯消泯的童真天趣”……正如俞平伯在《中年》一文里所说:人生变来变去,总不出这个几个花头——男的爱女的,女的爱小的,小的爱糖。

  这个结论出乎意外,令人扑哧而笑;作者激赏此观点之绝妙,“他所言之小,皆是人性的支点。”细思,不禁佩服作者思维的穿透力:世间万事,大由小来,复杂源于简单。大与小,复杂与简单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互通的。越是复杂的,便越是简单。你不认识它,面对它束手无策的时候,它是复杂的;当你认识了它,抓住了它的规律,可以控制并驾驭它,就变成简单了。旁人感觉如蛛网交织的话语森林般的话题,作者却在清醒自持的状态下,一支笔纵横捭阖,鞭辟入里,直抵本质,读来真如醍醐灌顶。

  凸凹的随笔,有的是研磨历史,有的是冶炼哲理,有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多工序蒸馏,有的是对人生真谛的多层面思考。在书里,他说责任,谈欲望,评女性,论爱情……他的视野是广阔的,目光是活泛的,他搭起思想平台,显示出不凡的文化情怀。寻常文人往往文辞精美,却缺乏一份识力;有识力者,又不免文辞枯槁,表达力欠缺。凸凹不然,他以感情和理性水乳交融,把从经典那里攫取的学理学养与乡村智慧融合对接,海阔天空,极尽挥洒,却始终指向精辟之解,明晰之思。这使得他的文章情绪饱满,叙事流畅,体现出大散文书写的格局与胸襟。

  第一辑“情感”的几篇,读来也颇明媚可喜,在作者笔下,澄澈的爱情支撑着幻想世界的美丽,明丽如一缕清新的曦光。灯下,读着,忽然有一种错觉,那些情节那些句子,好像是飘浮于时间之流中,而我只是恰好伸出手去接住了,真是庆幸。

  我在心里向远处的作家,默默致意。

2021-12-15 ——读凸凹的随笔集《大在小处》 1 1 石家庄日报 content_67666.html 1 不凡的文化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