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5日
第07版:风 物

耙田整地忙秋播

2021年10月25日

  □梁永刚

  农具家族中,耙是木铁结合、体型修长的家伙,长约一丈、宽约二尺,轮廓简约,横平竖直,乍然一看,像极了汉字中的“目”。耙床用槐木、枣木等硬木横竖相接,中间是几道木质横梁,一来支撑固定,二来便于双脚站立其上。耙床两侧,插着十几根明晃晃的铁钉,准确说,是一把把亮闪闪的钢刀,半尺来长,一字排开,如猛兽利齿般,泛着寒光,霸气十足。

  秋日原野上,耙和犁常常并肩作战,一前一后出场,亲如兄弟,情同手足。秋收后,犁完地,田中高低不平,坷垃遍地。农谚说:小麦不怕草,就怕坷垃咬。犁前脚刚走,耙随后就到,疏松土壤、粉碎坷垃、平整土地、提高土温,都是耙的职责所在。耙地的时候,耙齿是朝下的,偶尔也会朝上,吾乡称之为耥地,为的是把撒播种子和肥料后的地块耥平。耙靠畜力拉动,没有牛马骡驴,只好人拉,累个半死。

  旧日乡间,会犁地的庄稼人多,会耙地的少。耙的性格没有犁温顺,如同一匹烈马,驾驭起来要胆量,更要经验。地硬,杂草多,拉耙的牲口要有劲,耙地之人更要眼疾手快、腿脚麻利,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强。身手不敏捷,不仅耙不好地,还容易从耙上跌落,伤及身体。老把式耙地,不慌也不急,待牲口拉动耙床往前走,紧走两步跳到耙上,两脚分立稳稳站好,一手挽缰绳,一手拿鞭杆。耙到地头,该拐弯了,迅速跳下,提起耙床,掏出榔头,朝着耙齿当当几下,震掉挂在上面的杂草腐叶。紧接着,牵过牲口调转头,掂起耙床扭转身,等牛拉着耙开始行进,人再跳将上去。一趟耙完,再周而复始,一直到整块地耙完。

  威风凛凛的耙,是横扫千军的将军,带着一身正气,透着满脸威严。耙的刚烈和勇猛,镌刻在直竖竖的耙齿上,宁折不弯,勇往直前,任何艰难险阻和顽石硬地,都无法阻拦它前进的步伐。耙平田间不平地,是耙内心深处最朴素的追求。或许,早在铁匠为耙齿淬火的那一瞬间,就已经赋予了耙的刚硬品质和主宰田野的庄严使命。铁与木的完美组合,决定了耙的双重性格,浑身上下长满利齿,看上去冷酷无情,而木质的耙床,却又闪烁着柔韧的光芒。霸气外露的耙,也有谦恭的一面,低着头颅,俯着身子,以匍匐的姿势,用坚硬的牙齿,同顽石殊死搏斗,为庄稼荡平坎坷。

  一年到头,耙很少有露脸的机会,大多数时间都静静守在放置农具的屋子里,冷眼旁观喜怒哀乐。在时序的更迭中,终于轮到耙出场了。正所谓“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耙不出场则已,一出场就轰轰烈烈,以排山倒海的威风,势如破竹,攻城略地。

  三十年前的一个秋日,祖父带着十几岁的我去村西的田里耙地。落木萧萧,深秋微凉,空荡荡的田野阡陌上,除了耕牛和农人,便是各式农具了。此起彼伏的牛铃、鞭子甩动的脆响、吆喝牲口的粗腔,组成一支原生态的田野合奏曲,在秋日原野上经久不绝,天籁一般。

  开始耙地了,牛站稳,耙也横在了地头。随着一声鞭响,老牛奋力向前冲去,祖父一个箭步跨上耙床,行进在犁铧翻过的松软泥土中。此时的祖父,是那么的神气威武,使唤着他的老牛,驰骋在自己不知耙过多少遍的田地上。那些埋藏于泥土中的枯草、庄稼根,一缕缕、一团团纠缠在耙齿上,羁绊着前行的节奏。老牛有些吃力,放慢了速度,祖父高高举起鞭子,当然,是舍不得下手真打的,只是在牛的正前方,响起一串清脆的鞭声,那老牛就像战马听到冲锋号,迈开腿,往前冲……到地头了,老牛大口喘着粗气,祖父一把抓过水壶,咕咕咚咚喝了一通。顾不上歇息,就蹲下身子,手拿榔头,一下下击打耙齿,那些挂在上面的根须枯草,闻声而逃,溃不成军。

2021-10-25 1 1 石家庄日报 content_61412.html 1 耙田整地忙秋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