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5日
第07版:风 物

巧手修复精美轿车

2021年10月25日

  何信芳和邻居们历时六年多修复的轿车。

  大大小小的木工工具陪伴着何信芳和乡邻。

  这对直径一米左右的车轮也是何信芳费尽周折找到的。

  现代轿车,现在已经普遍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而在我国古代,拥有一辆传统的手工制作的马拉轿车,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那时的轿车,制作工艺复杂讲究、装饰精美,堪比现在的奔驰、宝马等豪车。透过这些留存于世已为数不多的轿车,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潜心研究农耕民俗文化的我市赵一街社区居民何信芳,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将自己收藏的几块明清时期的轿车残件,历时六年多,终于修复成功。如今,何信芳已经将这辆轿车捐赠给石家庄市博物馆,与“农耕与民俗展厅”中的其他展品一起供市民参观。

  □本报记者 杨惠玲

  10月19日,在我市赵一街社区一小区门前,一些居民围在一起兴高采烈地议论着什么。走近一看,一辆漂亮精致的轿车被围在中间,人们有的用手机从各个角度拍照,有的不时摸摸这儿、看看那儿,十分新鲜好奇。还有一位大爷开玩笑说:“老何,你们的车就差一匹马了!”大家不由得开心地笑起来。

  不一会儿,一辆搬家公司的卡车开来,人们七手八脚地帮忙将这辆轿车装车,不时还叮嘱着:“把每个地方都垫好,千万别给碰坏了。”何信芳告诉记者,这辆轿车修复完成捐赠给市博物馆,等布展完成,大家就可以去参观了。

  收藏残片 一心复原

  修复后的这辆轿车,通体红色,十分精美。何信芳说,最初他收藏的只有轿厢的左、右和后片。“我对民间的这些老物件十分喜欢,所以见到了就舍不得放手。看着这三个残片,我就想一定要把它们修复成一辆完整的轿车。”

  何信芳介绍,我国古时特别是明清时期的车,因其有棚子、围子,形如轿子,因此习惯上又称之为“轿车”。轿车都是木制的,普通百姓坐的用柳木、榆木、槐木、桦木等制作,皇室和贵族坐的则用楠木、紫檀、花梨等上好木料制作。“咱们北方用得最多的还是笨槐木,木质硬、稳定性好。”

  2015年6月,何信芳和刘文生、刘文和、刘双石、刘玉考、吴军路等几位好友商量着修复轿车,于是,画图纸、寻找各种配件,几个人开始了轿车的修复之路。

  “一辆轿车由辕、身、梢、篷、轴、轮几大部件组成。”何信芳介绍,车辕为两根圆头方身的长木,后连车身、车梢,构成整个车的“龙骨”,车厢坐人处一般用木板铺垫。在车辕前架有一个短脚长凳,平时架在辕前,乘车人上下车时,便取下做垫脚用。另外,车辕前还设置一个支架,以便停车时用以支撑车辕,减轻牲畜所负的重量。车厢上有顶篷,篷均用竹篾编制,外面裱糊一层布,布上再涂一层桐油,可防雨淋。木制的车轴位于车厢中部的重心上,车辋是用硬质木破成扇形木板、开榫拼接而成,中心以硬木为毂,最后用16根木辐连接毂与辋而制成木轮,轮的拼接处用大铁钩钉牢。轮框和辋的触地滚动部分都密钉大型蘑菇头铁钉。讲究的车还有许多金属饰件,如后梢横木上的“填瓦”、车厢套围子的“暗钉”“帘钩”、车辕头的“包件”等等。

  “一辆完整的轿车需要这么多的部件,而刚开始我们手上只有三片轿厢的挡板。”何信芳说,之所以修复轿车用了六年多的时间,收集所需的零部件的过程就很漫长。

  齐心协力 修复成功

  何信芳是赵一街社区有名的热心人,他利用自己会木工活儿的特长经常义务为大家修理桌椅等家什,邻居们都亲切地称他是“不收钱的木匠”。

  1969年,何信芳来到石家庄市郊区赵陵铺村下乡。当时只有16岁的他注意到每个生产队中都有一位木匠,于是他便趁着休息时间偷偷地学习木工活儿。心灵手巧的他很快就掌握了一些木工手艺,在不断修理农具的过程中木工技艺不断提高。2013年,何信芳从石家庄市公交总公司退休后,闲不住的他就在家做点木匠活儿。后来,陆陆续续有邻居找他帮忙,一来二去,何信芳干脆就将自家的一间小屋改成了“工作室”,专门为邻居们义务帮忙。在这个过程中,刘文生、刘文和等与他同样热心、有同样爱好的几个人就逐渐聚集在一起。

  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以前赶了几十年马车,一根马鞭子珍藏了30多年,听说何信芳到处寻找收藏老物件,他就托人把这根马鞭送过来,并且嘱咐何信芳要好好保管;古玩市场、偏僻乡村,也是何信芳寻找轿车各种部件少不了去的地方;遇到一些老物件,虽然对方要价不低,舍不得放弃的他就一咬牙收回来……就这样,修复轿车所需的部件一点点丰富起来。“车架、车辕、短脚长凳我们就买木头自己做,有木工手艺,难不住我们。”

  于是,何信芳和刘文生、刘文和、刘双石、刘玉考、吴军路等几位年过百年的邻居一起,分工合作,有干细活儿的,有出力气的,裁板的裁板,抡锤的抡锤,打铆、钻孔、打磨……各司其职,还不时停下来讨论一番。

  终于,历经六年的付出,一辆精美的轿车出现在大家面前,大家的心愿终得实现。

  “收藏、修复,我感觉这早已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了,我们是一个团体,也是大家的兴趣所在。”何信芳说,这些老物件经常让大家想起小时候,他们凑在一起聊聊天,也不时抬抬杠,共同的爱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又增进了感情。

  无偿捐赠 以飨市民

  在石家庄市博物馆一层,有一个占地800平方米的“农耕与民俗展厅”,里面展出着400多件农耕时代的老物件。“这些不是简单的器物,而是一种文化,体现了先人的聪明才智。”何信芳说,他要把农耕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熟悉何信芳的人都知道,只要是农具等老物件,何信芳都是来者不拒。他的收藏中,大件的有犁、耧、锄、耙等,小件的更是数不胜数。渐渐地,何信芳的老物件越收越多,藏品也是越来越珍贵。镰刀、锄头、马车架、水车……何信芳和几位朋友自掏腰包,走街串巷把这些物品收藏起来加以修复。渐渐地,周围的村民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喜爱农具、收藏老物件,就主动把家中不用的这些东西送给他们。许多人不要钱,他们觉得是为这些老物件找到了放心存放的地方。

  “这些农耕时代的农具和民俗用品,不仅仅是一个器物,还蕴藏着先人的智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变迁,这些器物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保留好它们,让后人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有个更直观的认识。” 2011年,在多方帮助下,何信芳的藏品入驻石家庄市博物馆,并且专门开辟了“农耕与民俗展厅”,现在展品已经达到480多件,常年对外开放展出。

  如今,对农耕民俗文化的热爱,已经融入何信芳和乡邻们的生活中。

2021-10-25 1 1 石家庄日报 content_61409.html 1 巧手修复精美轿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