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林
“射鹿雄风在此,石边流水悠然。沧桑世界几变,留得汉家一泉。”这首脍炙人口的《白鹿泉吟》虽然只有24字,却吟出了此泉的不凡,也使听者对其背后的故事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该诗作者张奇逢,字石观,获鹿县北焦村(今石家庄市新华区北焦村)人,明崇祯九年(1636年)举人,先后任安邱知县、工部屯田清吏司郎中、杭州知府,著有《犹人集》《治心录》《松隐亭笔记》《通鉴严》等。
白鹿泉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白鹿泉村,四周山环林茂,因该泉“喷沫如飞珠,萦纹似飘毂”(愈宪《鹿泉飞珠》),明代成为“获鹿八大景”之一。道光三十年进士、曾任刑部员外郞的武昌府咸宁县人刘名馨的《游白鹿泉亭》道出了白鹿泉一名的由来及与汉淮阴侯韩信的关系:“……置之死地而后生,傍山烈水人心固。军中渴饮将奈何,白鹿献瑞休疑怖。鹿从石跑涌甘泉,泉涌应有山灵护。鹿泉因之始得名,清涟瀑瀑成霖澍……淮阴声绩水长流,千载犹动人追慕。”
一眼在自然界随处可见的山泉,诗人如此触景吊古感怀,自非空穴来风。唐开元二十四年,恒州刺史韦济创建“白鹿泉神君祠”时,所撰白鹿泉神君祠碑文中就已有“故老相传,或言汉将韩信,东下赵,涉井陉,壁于峥嵘,军用渴绝,俄有白鹿跑地,飞泉出焉,百万之师,壹囗以济”之记。《明一统志》《方舆汇编·坤舆典》所载的“韩信伐赵,下井陉,师患无水。于此获二白鹿,跑地得泉,故名”,基本延续了唐代的说法。但从《畿辅通志》“莲花山下有白鹿泉,隋因以名县”看,隋开皇十六年析置鹿泉县时,此说当已存在,并以“鹿泉”为县名。
但无论是诗人的口中,还是史家的笔端,对于白鹿泉的由来只不过是蜻蜓点水,而元至正年间真定路获鹿县(今石家庄市鹿泉区)前儒学教谕王得义在其所撰的《重修鹿泉神应碑记》中,所记颇详:“汉将韩信将兵破赵,军历此道,乏军井。信乃遣卒求河与川。还报无有,信斩之。如是者再,复遣胡姓者往视之,胡乃曰:‘前二者复命,俱蹈刑,吾岂蹈覆辙而速祸耶?’因矫指,向有水。信师进,见二白鹿跑地而泉出。珠迸镜开,溶漾东逝,若蜿蜒赴壑,因得济信师。”
胡姓者,未见史载。不过民间相传,此人叫胡申,因未找到水,自感无颜复命,在当地的一棵桧柏上自缢而亡。后人认为,韩信随后找到水是胡申以死感动上苍的结果,遂将所在的村改为胡申铺(明方志载为胡神铺,民国十六年该村分为东胡申、西胡申两村),以示纪念。今“胡申”自缢之树仍生长于西胡申村,已成为一棵高10米有余、胸围3.70米、冠径越7米的石家庄市区域内最古老的野生桧柏。
白鹿泉,国内同名者颇多,且如江西抚州、山西盂县等地的白鹿泉,均因“白鹿跑地得泉”而名,而以此司空见惯之说,后人似乎感觉很难彰显“兵仙”韩信之“仙”,在随后的代代相传中,便演义出“射鹿雄风在此”,并形成了口口相传的一段“射鹿得泉”的神话:胡申自缢后,托梦韩信,自报水源找到,韩信惊醒,遂出帐外,见一白鹿前蹄刨地,纵马飞箭射鹿,鹿化白光而逝,飞箭深入山涧,其下马拔箭,伴一声轰响,一汪清澈山泉喷涌而出。
传说自非历史,但其形成过程,无疑是后人敬仰“兵仙”韩信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