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杲卿(691—756),字昕,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族兄,为北齐大儒颜之推的后人,为人刚正、为官清廉,颇受百姓爱戴。“安史之乱”期间,任常山太守,率部抵抗安禄山、史思明叛乱。起兵失败后,颜杲卿威武不屈,被凌迟致死,时年65岁。乾元元年(758年),颜杲卿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节,后加赠司徒。颜杲卿忠贞不屈的精神广为后世所称颂。
颜真卿(709—784),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颜杲卿从弟。他不阿于权贵、不曲意媚上,刚正有气节。他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安史之乱”时,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颜杲卿之子颜季明被史思明残忍杀害后,颜真卿在悲愤中写下了《祭侄文稿》。这篇蕴含着血泪的文稿也成为颜真卿最杰出的行书作品,被历代书法家称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名人足迹
古代篇
14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唐代中期的颜杲卿、颜真卿两兄弟,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在常山郡(治所在今正定)与“安史之乱”的叛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书写了一段兄弟皆为忠良的佳话。颜杲卿父子被叛军杀害后,颜真卿满怀悲愤写下了《祭侄文稿》,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帖。“人世谁无死,公死千万年。”南宋诗人文天祥盛赞了颜杲卿忠肝义胆、视死如归的气魄。
□本报记者 杨惠玲
兄弟同心抗击叛军
唐玄宗时期,颜杲卿曾经在魏州出任录事参军,为官清廉,政绩突出,后来又到范阳(今河北涿州)任职。而安禄山当时正是范阳节度使,他久闻颜杲卿的名声,就予以拉拢,向朝廷推荐他代理常山郡(治所在今正定)太守。
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蓄谋已久,伙同朋党史思明等人,以“讨伐奸相杨国忠”为名,统兵20万人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河北是安禄山的管辖之地,因而沿途官员或开门投敌、或弃城而逃,情形万分危急。
颜杲卿久闻安禄山有不臣之心,内心里一直对他怀有戒心。他与长史袁履谦商议,叛军一路未遇有效抵抗,气焰嚣张、锋芒正盛,而常山城内只有数百兵丁,如果仓促应战,无异于以卵击石,同时殃及城中无辜百姓。于是,他们决定假意归降,日后再相机定夺。安禄山不费吹之力就占领了河北重镇常山郡,大喜之余,便赏赐颜杲卿以紫袍、袁履谦以绯袍,以示褒奖。但他又担心颜杲卿对自己有二心,便将颜杲卿的幼子、幼孙挟为人质,并派自己的干儿子李钦凑带兵驻守在土门关(今鹿泉区土门村)。
正当颜杲卿思考如何与安禄山对抗时,他的从弟、平原太守颜真卿派人奔赴常山,约颜杲卿一齐起兵,截断叛军的后路。颜杲卿闻听大喜,认为常山、平原互为掎角之势,定可挫败叛军的锐气。于是假传安禄山之命,让驻守土门关的李钦凑赶赴常山议事,借此机会把他杀死。
安禄山大将李钦凑被杀的消息极大地振奋了朝野上下的人心斗志。唐玄宗启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讨伐安禄山,传檄诏告河北,称“王师二十万入土门”。数日内,有十五郡归顺朝廷,与常山、平原配合行动,打击了安禄山的后方势力。
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王朝为了表示平灭安禄山的决心,将常山郡改为平山郡(取“平定禄山”之意),改鹿泉为获鹿(取“捕获禄山”之意),改鹿城为束鹿(取“束缚禄山”之意),改房山县为平山。
颜氏一门坚贞不屈
此时,安禄山的叛军正准备攻取潼关,闻听颜杲卿起兵,即命大将史思明带兵直扑常山。然而此时,朝廷大军还未赶到,常山城内兵力空虚。
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艰苦条件下,颜杲卿、袁履谦等身先士卒,奋勇抗敌。颜杲卿不顾年事已高,亲自登城昼夜督战。几百名将士先后阵亡,颜杲卿中箭受伤。经过六天的进攻,叛军冲入城内。颜杲卿和大批将士及家眷被俘,城中军民惨遭屠杀。
史思明将刀架在颜杲卿之子颜季明的脖子上,威逼颜杲卿投降。颜杲卿强忍心中悲痛,坚贞不屈,并大骂贼酋。史思明大为恼火,将颜季明等残忍杀害,并把颜杲卿、袁履谦押往洛阳。
安禄山把颜、袁等人捆在洛阳天津桥的柱子上,威胁利诱不成,穷凶极恶之下,用刀割下颜杲卿的舌头。颜杲卿满口鲜血,仍发出含糊的骂声,最后被凌迟致死,时年65岁。颜氏一门,殉难叛军屠刀之下的有30余人,洛阳百姓无不为之落泪。
“为颜常山舌”,文天祥在其传世名篇《正气歌》中,高度赞颂了颜杲卿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
颜杲卿、袁履谦等爱国志士以微薄力量抗击安史叛军,虽然只有十几天的时间,但是他们的抵抗牵绊了叛军的兵力,有力地打击了安禄山在河北的势力,延缓了叛军入陕的时间,为唐王朝调兵遣将争取了时间,也为后来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平息“安史之乱”创造了条件。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肃宗皇帝李享为表彰颜杲卿的爱国精神,追封其为太子太保,谥忠节。
《祭侄文稿》名帖传世
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颜季明是颜杲卿的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其父与颜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
颜真卿听到颜杲卿父子被杀的消息以后,立即派人到常山、洛阳一带寻找颜杲卿、颜季明等人的尸首遗骸,最后只找到颜杲卿的部分尸骨和颜季明的头颅。当遗骸运回京师,颜真卿悲愤异常。下葬之际,颜真卿回想兄弟举旗风云际会河北、互为掎角纵横捭阖敌后、坚守孤城宁死不屈,不禁悲从中来。多年来的颠沛,朝廷奸臣的专权,国家的忧患,颜氏家族“巢倾卵覆”的悲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霎时积盈心胸,颜真卿悲愤至极之中,写下了《祭侄文稿》这篇祭文。他把国恨家仇全部凝聚在笔端,一篇用行书写就、文字苍凉悲壮的祭文一气呵成。
这篇祭文本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颜真卿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舛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这篇蕴含着颜真卿血泪的《祭侄文稿》也成为他最杰出的行书作品,被历代书法家称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成为传世名帖。
南宋诗人文天祥也写下了《颜杲卿》一诗,“人世谁无死,公死千万年”,盛赞了颜杲卿忠肝义胆、视死如归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