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有一个和白居易、柳宗元相交甚厚,并与他们齐名的诗人,他就是著名的诗人、被世人称为“诗豪”的“中山”无极人刘禹锡。刘禹锡一生创作颇丰,诗、文、赋各体皆备,而且在音乐方面也颇有造诣,白居易评价:“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作为刘禹锡的祖籍地,无极这座小城因为这位诗人平添了一份荣耀。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山无极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刘禹锡一生多才多艺,酷爱书法,精通医道,在音乐方面也颇有造诣,不但模仿民间歌谣创作了《竹枝词》,还能度曲、歌唱,他的一生著述甚多,诗、文、赋各体皆备。作为“诗豪”,诗歌创作在他一生的文字生涯中占据主要地位,他的诗极大地丰富了唐诗的艺术宝库,题材广泛,内容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的思想情感,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本报记者 杨惠玲 通讯员 甄建坡
西倚太行、南临滹沱、北望京畿的无极县,历史悠久,商贸繁荣,文化发达,人才辈出,以“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著称的“诗豪”刘禹锡就是这个小城的一个文化符号。
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县城,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日益融入现代化的元素。虽然祖籍无极的刘禹锡在此几乎没有留下让后人凭吊怀念的痕迹,但在文史专家的考证研究中、在无极人的心中,他仍是一个不能磨灭的印记。
祖籍考证属无极
关于刘禹锡的祖籍有多种说法。有说是洛阳人,也有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还有说是定州以及中山无极人。
《旧唐书·刘禹锡传》说他是彭城人,没有确切根据,也许是来源于白居易、权德舆等人之口,或许就是随顺当时“姓刘者咸彭城”的说法。
刘禹锡的七世祖刘亮仕于北魏,曾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后北魏迁都洛阳,刘亮全家也随之迁至洛阳。后来刘禹锡的父亲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东迁嘉兴,刘禹锡便出生于此地,这就是刘禹锡“籍占洛阳”的出处。
刘禹锡在其《子刘子自传》中说:“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他自言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自称为“中山刘某”。而与刘禹锡同时代的韩愈称他为“中山刘梦得”,柳宗元称他是“中山人”。 当时,无极隶属中山郡,所以统言之是中山人。因中山郡的治所当时在卢奴(治所在今定州),便有了刘禹锡是“定州人”之说。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唐书》禹锡本传,称为彭城人,盖举郡望,实则中山无极人,是编亦名中山集,盖以是也。”文史专家认为,这就将刘禹锡的祖籍明确了。此外,清《畿辅通志》及《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和《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等对此也有相同的刊载。因此刘禹锡祖籍确认为无极,是确实、有据可依的。
革新失败仕途蹇
刘禹锡“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贞元九年(793年),他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第,次年中博学宏辞科,贞元十一年(795年)登吏部取士科。后来,他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下任掌书记,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京兆府渭南(今陕西渭南)主簿。第二年,他回朝任监察御史,柳宗元也调任监察御史。韩愈比他们先在监察御史任上,三人一起共事,切磋诗文,遂结为朋友。韩愈说:“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
然而,刘禹锡的仕途并不顺畅。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顺宗即位,任命东宫伴读王叔文、王伾在政治上进行改革。王叔文将刘禹锡和柳宗元引入宫中,和他们商议大事,四人成为革新的中坚。由于顺宗年号为永贞,史称此次革新为“永贞革新”。他们贬贪官、罢宫市、出宫女、选贤才、罢进奉、免欠租,“上利于国,下利于民,独不利于弄权之阉宦,跋扈之强藩”,遭到了宦官和保守派的反抗。随着宦官扶植唐宪宗即位,王叔文、王伾被贬到外地,刘禹锡和柳宗元等八人也被贬到边远地区任司马,历史上把他们称作“二王八司马”。王叔文第二年被杀害,“永贞革新”失败。
之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在此有较多时间进行创作,写有《砥石赋》《楚望赋》《何卜赋》等,以及意味隽永、针砭时弊的系列寓言诗。
宪宗元和年间,刘禹锡被召回京师,他欣喜若狂:“十年憔悴到京城。”但他仍然不把那些新贵们放在眼里,借看桃花嘲讽道:“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诗中暗含讥讽之意,他又被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十四年后,他才又重返长安。此时,他再游玄都观,写下“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诗中仍饱含讥讽,讽刺意味更甚,因此刘禹锡又被数度贬谪。
刘禹锡晚年多病,而精神状态仍然积极向上。他抱病写下《子刘子自传》,终于把积压在胸中30多年的心里话说了出来。回首往事,他虽然为自己没能充分发挥政治才干而遗憾,但立身行事,问心无愧。他最后仰天长叹:“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他坚持真理和刚强轩昂的品格,始终未变。
会昌二年(842年)七月,刘禹锡去世,被追赠户部尚书。
诗人留下传世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一篇不足百字的《陋室铭》,让世人记住了刘禹锡。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县通判。按唐时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但和县的知县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刘禹锡不以为意,反而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知县见此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旁边有一条德胜河,岸柳婆娑,山清水秀。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闻讯后更加恼怒,又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激愤之中,刘禹锡一气呵成,写了一篇《陋室铭》,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字字珠玑、错落有致、构思巧妙、寓意深刻的《陋室铭》,充分表达了刘禹锡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成为传诵千古的佳作。
刘禹锡被长期放逐在楚水巴山一带,当地有风俗每逢神祀设祭时击鼓跳舞、唱歌谣,他对此很有兴趣,于是按骚人写歌词那样,改写新词,教人传唱,《竹枝词》就这样产生了。“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他的《竹枝词》吸收、融会了民歌的优美之处,创造出一种新风格,给他的诗歌带来了新的气象,成为经久流传的名篇。
刘禹锡的诗以在民歌中汲取营养而著称,和白居易并驾齐驱,“冠绝一时”,白居易誉之为“诗中之豪者”。刘禹锡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也很高,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他还酷爱书法,擅草书;又精通医道,其医学著作《传信方》虽已散失,但在历代的医书中还可看到片段,有的医方甚至远传到日本和朝鲜;在音乐方面,刘禹锡也颇有造诣,不但模仿民间歌谣创作了《竹枝词》,还能度曲、歌唱,白居易曾说:“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