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首版

因地制宜 推动土特产成为特色产业

2024年11月21日

  井陉县割髭岭村农民在制作粉条。 本报记者 张晓峰 摄

本报记者 杜倩倩

  赵县雪花梨、赞皇大枣、元氏石榴……说起土特产,几乎每个石家庄人都能如数家珍地举出身边的例子。

  土特产一头连接着农村,另一头还连接着农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如何让更多土特产“出圈”又“出彩”?

  石家庄市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深挖潜力、增添动力,凝聚合力、激发活力,全力推动土特产成为特色产业,让资源优势成为发展优势,以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做好土特产文章,有三个关键字:“土”,充分依托和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特”,找准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擦亮金字招牌;“产”,努力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突出“土”字找路子

  土特产之“土”,源于一方水土。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县域经济才能做大做优做强。

  一行行圆柱状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黑木耳从菌袋小孔中探出头来。日前,在行唐县高家峪村的食用菌大棚里,农户们正忙着采摘木耳。

  “这木耳朵大肉厚、色泽透亮、软中有韧,产量比去年增加了近20%。”高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张同喜介绍。前些年,村里水浇地不到100亩,村集体没收入,村民增收没门路。(下转第二版)

2024-11-21 1 1 石家庄日报 content_185807.html 1 因地制宜 推动土特产成为特色产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