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杜倩倩 通讯员 崔胜敏)“城里的专家会定期来村里坐诊,在家门口就能开得了药、看得好病。”鹿泉区白鹿泉乡的村民刘喜民患有风湿病腿疼多年,近日他到乡镇卫生院就诊时发现,区人民医院的大夫在乡镇卫生院坐诊,而且马上对自己的病情作出了详细诊断。“看病再也不用来回跑了!”刘喜民高兴地说。
刘喜民的感慨是鹿泉区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提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鹿泉区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域内医疗技术水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推动分级诊疗、合理诊治、有序就医,快速提升医共体综合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重病不出区”。
作为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024年,鹿泉区将慢病管理中心建设列为2024年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区人民医院医共体慢病管理中心成为国家“县域慢病管理中心建设单位”。该中心依托区域内紧密型医共体,与14家乡镇卫生院通过“防、筛、诊、治、管”综合策略,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六种慢性病患者提供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管理。
10月13日,记者走进鹿泉区人民医院医共体心电、超声远程诊断中心,4名医生正聚精会神地在电脑上阅片,不时交流探讨患者的病情。
“这里汇聚着我们医院和几个乡镇卫生院的影像检查资料,可以说是医共体高效运转的一个‘超级大脑’。”鹿泉区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作为该区其中一家医共体牵头医院,他们积极促进学科整合,先后组建了影像、检验、心电等7个共享中心,不仅降低了医共体运行成本,还推动了医疗质量提升。
为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水平,深入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持续发展,区卫健局以“四个共同体”建设为核心,加强区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和用药衔接,进一步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4个下沉。
建立区、乡、村三级诊疗目录,规范上下转诊管理,组建资源共享中心,信息互联互通,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患者在基层卫生院检查、区级医院协助诊断、基层收费治疗的服务模式……这些举措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低价高质”的医疗服务。
实施医共体以来,该区门急诊次均费用同比降低7.42%,出院患者次均费用同比降低13.03%。今年1至6月份,县域医共体门诊服务70.3938万人次,其中乡镇卫生院服务42.2873万人次,住院患者4.1193万人次,其中乡镇卫生院2.9812万人次,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巩固提升,有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让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截至目前,鹿泉区医共体涵盖了区内所有公立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运行良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县域就诊率、县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医保基金占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县级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机构派驻医师诊疗人次及下转患者人次等多项指标得到大幅提升。
“推进医共体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责任工程,主要是实现变‘治病为中心’为‘以健康为中心’、变‘病人跑’为‘医师跑’、变‘群众追着医疗服务跑’为‘医疗服务围着百姓转’这三个转变。”鹿泉区卫健局负责同志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