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中国

在传统节日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我市中小学校多彩活动迎中秋

2024年09月16日

本报记者 宋子婷

  中秋节是一个与家人团聚、品尝月饼的节日,更是一个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实践的生动课堂。连日来,我市中小学校将中秋节日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中秋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吟古诗 绘月亮

  传统文化融进课堂

  中秋节前,我市中小学校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将中秋佳节与教学融合,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充满趣味的课堂氛围里,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底蕴。

  在石岗大街第二小学,学校巧妙地将中秋节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诗词大会”。学生们身着各式古装,手捧诗卷,声情并茂地诵读着与中秋话题相关的古诗词。从李白的《静夜思》中那轮皎洁的明月,到苏轼《水调歌头》里对月的无尽遐想,再到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深深的思乡之情,每一首诗都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在学生们的心中缓缓展开,让他们在诗词诵读中体会到了中秋文化所蕴含的团圆、思念与祝福的深刻含义。

  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市第九中学将中秋节文化引进科学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了迎中秋“望月”活动。当夜幕降临,学生们带着满心的期待和好奇,聚集在学校操场上,通过专业的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和陨石坑。

  在柏林庄学校,学校将中秋话题引入美术课堂,专门组织了“中秋画展”,展出了学生们以中秋为主题创作的各类画作。这些画作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描绘皎洁明月高悬夜空的宁静美景,也有展现家家户户团圆欢聚的温馨场面,大家用画笔勾勒出了自己对中秋佳节的理解和感悟。

  为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力,天苑小学把中秋主题加入了手工课堂,开展了一场“让月亮动起来”的创意手工活动。学生们利用纸板、彩笔、剪刀等材料,制作出各式各样的月亮模型,有的还巧妙地加入了机械结构,让月亮能够“动”起来。

  揉面团 做月饼

  亲身体验中秋习俗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这首流传于上世纪70年代的歌曲,是几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中秋文化,很多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中秋做月饼活动,亲身体验月饼制作过程中的乐趣。

  在市第四十二中学,餐盘上摆放着用来做月饼的黄色面团,经典的五仁馅、诱人的紫薯馅、棕色的豆沙馅……老师带着同学们揉面、包馅、印制,共同体验月饼制作过程中的趣味,感受传统饮食的工艺文化。期间,来自泰国、意大利、美国、丹麦的15名留学生,还与中国师生共同吟唱起经典宋词《水调歌头》,共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新华区康庄学校,中秋月饼制作和中医药文化被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碰撞出“药膳月饼迎中秋”的魅力火花。团面、压饼、包馅、揉圆、压模……老师们一面为学生详细示范制作月饼的动作,一面穿插讲解着中草药的知识。每完成一个步骤,孩子们都会兴奋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很快,一个个像模像样的月饼“闪亮登场”,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非常高兴。

  孝长辈 寄家书

  敬老爱老代代传承

  中秋佳节是团圆的日子,敬老爱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我市各学校利用中秋节,积极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与弘扬这一美德,鼓励学生们在中秋假期期间看望家中长辈,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孝心。

  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向同学们介绍中秋节的历史渊源和传统习俗,以及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鼓励引导学生在节日期间跟随父母去看望老人,为长辈送去节日的祝福和温暖。“中秋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寄托着亲人团聚、家庭幸福、花好月圆的美好期望。每逢佳节倍思亲,孩子们回家探望老人既是对老人的关心和爱,也能让他们明白传统节日的意义。”该校教师王彦蕊说。

  东风小学发起了“中秋家书”活动。学校鼓励学生们亲手书写一封封家书,将思念与祝福化作笔墨,传递给远方的长辈。“践行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这不仅是一种节日的仪式,也是孝道文化的传承。”家长对学校的做法非常支持。

  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中秋活动中,我市各中小学校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个亲近传统文化、体验节日习俗的平台,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文化自信与传承的种子。

2024-09-16 ——我市中小学校多彩活动迎中秋 1 1 石家庄日报 content_178912.html 1 在传统节日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