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本地

“五老”修村志 资政育后人

——高邑县关工委以村志编写促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张静雯 实习生 杨子安

2024年08月24日

  如今,人们来到高邑县各乡村,常能听到一个热议的话题:“我们家有了族谱,俺们村有了村志。老翁了却一桩心愿,青年也增添了些许爱乡情怀。”

  近年来,高邑县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县关工委积极落实有关部署,组织动员全区600多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参与村志编写,从2016年起至今已全面完成107部村志的编写出版,并编纂《村志荟萃》1部,实现了“村村有志,家家有谱”。

  村志编纂工作启动后,高邑县委、县政府对村志编写给予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层层推进。县关工委从全县“五老”人员中选拔了政治素质高、文字功底扎实、身体健康的15名老同志,组建了县村志编纂办公室,以及县村志校审专家组和5个镇村志工作站,制定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推动村志工作走上正规。

  从发放明白纸,讲明修志的意义,到入户走访,外出调查,再到请各家各户传阅样稿收集意见,在县关工委的组织带动下,广大“五老”编写人员查资料,访乡亲,克服困难,积极推进编纂工作。为解决费用问题,发动全县致富能人和村民捐助村志编印费用,确保了一本本村志的最终呈现。

  走进高邑县村志阅览室,一部部庄重精美的村志陈列于书架之上。“1986年再次按照家庭人口数进行抽样勘测,人均住宅面积已达61.55平方米……”翻开一本《南蒲底村志》,在建筑住宅一章节,不仅有手制的不同时期人均住房面积抽样调查表,还图文并茂详细记载了不同时期的民居建筑样式,从土木结构到砖混结构,记录着村民生活的发展变化。

  村志编写过程中,“五老”边收集,边研究,挖掘出了很多村的传统产业和古法工艺,为推动乡村振兴发挥了作用。如小庄村过去叫“治丝庄”,有几百年养蚕制丝的历史,曾经家家种桑,户户养蚕。现在,在村两委带领下,村里再度做起了养蚕制丝,实现了农民增收,村集体致富。

  高邑县关工委以编修村志为抓手,推动关工委基层组织全面落实,并发挥村志存史、资政、育人的应有功能,坚持编用结合,编以致用,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扎实展开。在县关工委带领下,“五老”利用村志材料编写成红色故事和宣讲教材,联合村志办等相关部门,共同发起了村志史料入党课、入校园、入农户、入企业活动,利用村志中的历史文化资源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2024-08-24 ——高邑县关工委以村志编写促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张静雯 实习生 杨子安 1 1 石家庄日报 content_176561.html 1 “五老”修村志 资政育后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