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雅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普读物能将教育与科技融为一体,对于培养科技人才具有一定作用。
利用暑假,让孩子们多读一些科普类读物,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头脑,也能让他们继承科学精神,树立远大目标。
认识国之重器
感受时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研发能力逐步发展壮大,在不同领域铸就了一批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时期国之重器。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了儿童的日常生活。“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些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的大国重器,理应成为儿童文学歌颂的重大题材,占据一定的书写分量。
《中国高度》以中国自主研发的多型高科技产品为线索,回顾总结近年来在人工智能、人造太阳、超级计算机、纳米能源、北斗导航系统、航空新技术等领域的突出成就,展现大国重器背后的创新科技;集结35位科技主讲人的科研故事,满怀一代科技工作者为祖国不竭探索的使命与情怀;从“航迹”高度、技术高度、材料高度、“控制”高度、动力高度、安全高度等六大篇章深情讲述,展望未来前沿领域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边界与新高度。
辽宁少儿社的《AR全景看·国之重器》系列,旨在帮助青少年了解国内前沿科技知识,培养他们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兴趣和爱国情怀。
北京科技出版社的《高铁出发了》绘本以“北京西-广州南”的一趟高铁旅程为线索,通过讲述列车一路的“经历”,将中国高铁的车体设计、站台设计、供电系统、隧道设计等知识融入其中,使孩子们在这趟阅读旅行中,了解高铁科技知识。
《超级装备》一书源于2022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的纪录片《超级装备》第二季,2023年8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聚焦当今中国在能源、医疗、基建、交通、救援五大领域最前沿的18个尖端装备,将众多科技工作者和工人师傅的工匠精神嵌入其中,并且揭秘吴刚、黄轩、朱亚文、王凯、胡军等实力派演员为纪录片精彩配音的幕后故事。
《院士解锁中国科技》丛书由相关领域院士主笔,围绕信息、环境、化工、农业、矿产、医药卫生等16个领域,以青少年感兴趣的问题导入,生动讲述了新时代科技发展成就,阐释了科技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贡献和意义。
《星海求知:天文学的奥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地球、月球、太阳系、银河系、黑洞、星团、星云、星系等一系列天体和天文研究对象,回顾了人类探索宇宙的艰辛历程,展望了天文学的发展前景。
中国空间站的建立与健康运行,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打开天宫空间站》是一本立体书,全书共分4个平面页,8大立体结构,数十个小结构,上百个知识点,全方位展示中国“天宫”空间站的状态。书中还立体展现三大载人航天核心场景:揭秘航天员极限训练,了解神舟飞船升空历程,体验空间站太空生活。
探索自然科学
学会敬畏生命
自然科学与生命科学是大众十分喜爱和关注的领域,大家通过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了解自然、敬畏生命,各种科普读物应运而生,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认识中国湖》从中国湖泊的命名方式切入,系统介绍了不同类型湖泊的地质特点、水体复杂性、水生生物多样性以及典型湖泊独特性,凸显了湖泊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个长江:从雪山到海洋》分为通天河源、金沙横断、巴山蜀水、湖广鄱阳、扬子入海五个章节,从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生活场景三个维度,展现了长江不同流域壮美辽阔的地理景观、丰富多样的物种分布、意蕴深厚的百态人文。
《中国儿童海洋百科全书》由海洋地质学家、海洋生物学家、水下机器人专家、海洋科普作家和水下摄影师、国家海洋博物馆专家等联合编纂,全方位展现海洋知识,呈现前沿海洋科技成果,讲好中国海洋故事,是一部面向中国少年儿童,同样适合海洋爱好者和成人读者赏读的原创海洋科普读物。全书共114个主题页,配有70多幅海洋地图,1000多幅摄影图片、各种示意图和结构图等,包括认识海洋、海洋世界、海洋生命、海洋生态奇观、海洋资源、海洋与人类、深海探秘、中国海洋八个章节,从历史演变、地理分布、生态资源、人文风貌等不同角度展现海洋知识,着重介绍深海科考、海洋利用、海洋生态保护以及中国海洋等内容,是一座专为中国孩子搭建的纸上“海洋博物馆”。
《长江的微笑:中国长江江豚保护手记》一书以人们对长江江豚等珍稀动物40多年的保护历程为线索,介绍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饲养和繁育的系统保护措施和经验,讲述了众多科学家投身长江江豚保护事业的感人故事。
《丝路:行走的植物》一书选取丝绸之路上的20种植物,用多学科、跨文化的方法,结合田野调查、文史举证,描写了它们的起源与发展、形态与特质、诗性与象征,从植物角度讲述了东西方文明对话与交流的历史。
《中国大猫》是一本专业又有趣的中国野生猫科动物科普笔记,生动展现了中国科研人员和动物保护者在野外发现、研究到保护野生猫科动物的艰辛历程。全书分为13章,分别讲述了13种中国野生猫科动物的发现及保护故事。不仅整理了这些野生猫科动物的物种科学
信息,介绍了它们所生活的生态系统,还讲述了关于它们的研究和保护故事。同时,通过地图、手绘图、红外相机照片等素材,帮助读者了解这些野生猫科动物的真实生活。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成为世界上同时拥有猫科动物物种最多的国家之一。
《地球史诗:46亿年有多远》由古生物学家苗德岁教授创作,是一部讲述地球的生成和演化历程的科普读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在何时诞生,它是由什么构成的,地球上的生命从何而来,地球给予人类哪些资源这些问题都在书中一一展现。苗德岁教授以科学性、文艺性、趣味性“三合一”的文笔,向读者娓娓道来,呈现出“孩子读了不觉深、大人读了不觉浅”的微妙效果。
《漫画碳中和:孩子需要了解的未来变革》是一部面向青少年的科学漫画书,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介绍“双碳”战略,让孩子们认识气候变化,了解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指导他们如何保护地球家园,做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细胞简史》是一本介绍细胞来龙去脉的科普读物,讲述了细胞的基本知识、细胞发现背后的故事,以及备受关注的细胞治疗和基因编辑的科学原理及其相关领域的重要事件。书中图文并茂,通过一个个科学家的小故事,理清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脉络,介绍了细胞生物学史上的重要发现,探讨了干细胞和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当前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引起读者对细胞科学发展的思考和审视。
触摸大国工匠继承奋斗精神
《中国力量·讲给孩子的科技传奇》书系是一套以家国情怀、国情教育为主题的科技报告文学作品,由5部图书构成:《伶仃洋上大写的“人”字》以非虚构写作手法和现场采写的第一手资料,带领读者走进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展现了工程师和工人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和敢想敢做的勇气和智慧。《你的眼睛能看多远》讲述了“天眼”巨匠南仁东在项目选址、立项、论证、建设、启用过程中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精彩故事,引领新时代的中国人自信而坚定地找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夜空中最亮的星》以群像式的写作手法展现讲述了北斗人经过35年的顽强奋斗,最终将北斗建设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短报文通信于一体的世界一流卫星导航系统的故事。《向着大海最深处》以深潜英雄唐嘉陵励志拼搏、追梦圆梦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全面真实地再现了怀揣中国梦、科学梦、海洋梦的“蛟龙”号深潜器海试团队经风历雨,不畏艰险,创造世界同类型载人深潜新纪录的奋斗历程。《续写奔月的神话》讲述了以欧阳自远、孙家栋为代表的一代科学家,为国贡献一生,一步步实现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探月之梦的故事。书系主题鲜明,精准把握时代脉搏,讲述当代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一书中,中国深海研究的开创者与奠基人汪品先院士,以院士的高度、学者的情怀、科学家的视角,剖析科学的文化本性,阐述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科学家精神。全书一共六章四十九节,前四章集中讲科学家,后两章主要讲科学珍闻。先后围绕空间视野和时间尺度分别展开。故事避免了传统的正面介绍,而是从错误和争论入手,从侧面刻画科学家精神。科学趣闻则围绕空间视野和时间尺度分别展开:在科学趣闻的花丛中“采蜜”,提炼出理性认识来拓宽视野;在穿越时空的阅读中“悟道”,看到人类在自然界里的真实位置。在每章的末尾,汪品先院士皆有一篇“后话”,以画龙点睛的方式,点破故事背后的哲理。
作为“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中不仅有杨利伟的太空经历,还有他的成长历程,励志且令人鼓舞,充满榜样力量。该书也折射出中国航天事业筚路蓝缕、不断奋进的历程。另一部作品《太空一日》则讲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遨游太空的故事,展现了太空一日的奇妙之旅。
深海,堪称地球上最鲜为人知的世界,浩瀚海洋,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接续空间和丰富资源。许多人并不知道,在远离人烟、艰苦孤寂的深海大洋,我国一批又一批海洋科学家,前赴后继、日夜奋战在大海的波涛深处。他们劈波斩浪、不畏艰险,不懈探索海洋之谜,勇敢攀登科学高峰。他们为人类认识海洋、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经略海洋作出了贡献。新华社上海分社首席记者、高级记者张建松,长期关注我国海洋报道。她将近年来自己在印度洋、太平洋、南海、东海的一线采访,真实见闻和所思所感集纳成《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一书,向读者展现深海的真实面貌,以及我国科学家探索深海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