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友田
阳光仍然炽热,栖在枝头上的秋蝉在撕心裂肺地鸣叫着;时而拂过的一缕缕凉风,给闷热的天气带来丝丝清爽,秋天来了。
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籽,收获的季节到了。对此,古历书上写得很清楚:“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不过,按照我国现代气候季节划分的规定,当地连续5日平均气温在22摄氏度以下,才算真正进入秋天。
我国除常年无夏区外,很少有在立秋时节就进入秋季的地区。“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因此,在我国民间自古就有“秋老虎”之说。人们以凶猛可怕的老虎来形象地比喻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温现象。
这种炎热的天气,往往要延续到9月中下旬,天气才能真正地凉爽起来。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是我国秋季来得最早的地区,即便这样,也要在8月中旬才进入秋季。
立秋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是庄稼成熟的收获季节。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这个节气。《礼记·月令》中记载,立秋日的前三天,太史便要报告天子某日为立秋,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秋这天,天子便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九里处设坛迎秋。
汉代时,在立秋这天还要举行骑士比赛。对此,东汉应劭的《汉官仪》记载:“高祖命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
宋代时,在立秋这一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树移入殿内,等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喊道:“秋来了!”奏毕,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可见,宋代的迎秋仪式,已经被移到了宫中。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较之其他三季,食材更加丰富。因此,立秋时节,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众多不同的有趣食俗。这些食俗,通常又会寄托着广大群众对健康平安的美好祈求。其中,“咬秋”和“贴秋膘”,便是较有代表性的立秋食俗。
旧时,在立秋之日,我国南北民间均有“咬秋”的习俗。咬秋,亦称“啃秋”。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带,立秋这天,家家事先买好西瓜,晚饭后围而食之,谓之“咬秋”。据《津门杂记》记载:“立秋之日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在江浙沪等地,也流行在立秋这天吃西瓜“咬秋”的习俗。山东民间除了吃西瓜“咬秋”之外,还有些地区是通过吃饺子的方式“咬秋”,立秋当天家家户户剁肉馅包饺子,全家人围在一块“咬秋”。
老北京人对“贴秋膘”十分讲究,主妇买来新鲜的猪后臀尖肉,处理干净切好后,再添加20多种中草药香料,放在锅里用文火炖煮。炖肉的香气,从各家各户的厨房飘散出来,溢满了街巷,令每一个行人闻之垂涎。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同时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一个异常忙碌的季节。故而,民间才会有“三春不抵一秋忙”“秋收大忙,割打晒藏”“秋收大忙,绣女下床”等农谚。因此,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在立秋时节形成了许多与农事相关的习俗。秋忙开始之后,紧张忙碌的秋收迫在眼前,因此在农村就有了“秋收忙,抢到屯里才是粮”的谚语。
秋收之后,在广西、湖南、安徽、江西等地的山区人家,还有晒秋的习俗。那些山区的村庄,多地势复杂,平地极少。而刚刚收获的庄稼,必须经过晾晒才能归仓。于是,农民们便利用门前有限的空地或窗台屋顶,架晒、挂晒秋收作物。一时之间,各种果实,如玉米、南瓜、辣椒、柿子等,你方晒罢我登场,犹如一件件五彩斑斓的调色板,散发着丰收的喜悦气息。晒秋,不仅是农家人对秋日丰收的盘点,也是与大地万物的心灵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