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本地

自立自强同致富 幸福美景共描绘

——60多位残疾人和他们的采摘园

2023年09月18日

  □本报记者 王 静

  

  眼下,正是猕猴桃成熟上市的季节。在行唐县宏丰采摘园里,一筐筐刚刚采摘下来的猕猴桃整齐地码放在一起。

  “加油干!”“袖珍女孩”王彩娟一边把猕猴桃装箱一边喊。

  “努力干!”旁边的几位姑娘随声应和着。

  说笑间,大家并不耽误干活儿,麻利地把猕猴桃称重、装箱、排整齐。

  “我们今年已经卖出去五、六万斤了。这不,又摘了一万多斤猕猴桃,需要马上销售出去。”负责销售和新媒体制作的董玉娜坐着轮椅,边思考视频拍摄角度边琢磨文案,准备在新媒体平台推送,“这是我们请专家精心培育嫁接的‘冀阳一号’猕猴桃。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猕猴桃园今年开始发力,80多亩地产量得有30万斤。”

  这个位于行唐县齐村的采摘园有近300亩地,种植着猕猴桃、桃子、苹果、火龙果等水果,平时除了接待前来采摘的游客,工作人员还负责把果子销售出去。与其他采摘园不同的是,这里也是行唐县残疾人双创园的农疗中心,是行唐县残疾人双创园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因人制宜建立的工作模式。如今,有60多位来自周边的残疾人在这里工作,他们大多是智力和精神类残疾人。在健全工作人员的带领指导下,学习除草、施肥、修剪枝叶、疏果等管理果园的技术,通过自己的双手收获自尊、赢得尊重。

  段军法是采摘园的负责人,也是园里6名健全工作人员之一,主要负责采摘园技术、管理等工作。说起自己这60多位特殊的同事,段军法说:“他们都聪明着呢,一学就会!”

  为了让这60多位残疾人找到自身价值,采摘园根据每个人特点安排工作:小伙子干一些采摘、搬运、除草等体力活儿,姑娘负责称重、装箱,有特长的制作短视频、出镜带货销售。

  今年35岁的郭建卫是位智力残疾人。听到同伴儿喊他,正在除草的郭建卫飞速地跑了过来。大家笑着说:“这就是我们采摘园的飞人!”

  郭建卫干活儿从来不吝啬力气,白天摘果子,晚上还坚持要看着采摘园的大门。一旁的董玉娜笑着说:“在这里,郭建卫还学会修轮椅、修自行车呢!”

  听到大伙儿夸他,郭建卫憨厚地呵呵笑着,一下子端起一筐猕猴桃摞上了车。

  23岁的孟泽是一位患有“侏儒症”的小伙子,采摘园建成不久就在这里工作,现在除了干农活儿,还负责采摘园短视频出镜与后期制作。以前他总躲在家里不愿意出门。来到采摘园工作后,孟泽抢着干活儿,还自学了视频剪辑,与董玉娜一起负责采摘园短视频拍摄制作。由他们制作的短视频最多的一次浏览量超过了400万次,点赞超过1.3万次,平时每条视频的浏览量也有十万次左右。“袖珍女孩”王彩娟就是从手机上看了采摘园的短视频从甘肃老家来到采摘园工作的。

  这份工作不仅让孟泽每个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还让他内心强大了。“孟泽现在也成了名人了,都愿意骑着三轮车到县城里走街串巷卖猕猴桃了!”董玉娜笑着说。

  “在这里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和别人一样。”董玉娜指着印在工作服胸前的一行大字“我们是一样的”说,“我们盼着能再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种植品种,让大家一年四季都有收入,也能让更多残疾朋友在我们这里一起工作。”

  孟泽说:“很多人通过短视频认识了我,我有一种满足感、成就感。靠自己劳动挣钱帮助家里,我很自豪。”

  王彩娟这位21岁的漂亮姑娘刚来到采摘园半个多月,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们像一家人一样!”

  站在采摘园小径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猕猴桃藤蔓下,密密匝匝的果实挂满枝头。60多位残疾人朋友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虽然辛苦,但亦有收获——这里不仅铺就了他们增收致富的道路,也唤醒了他们的自信。

2023-09-18 ——60多位残疾人和他们的采摘园 1 1 石家庄日报 content_140071.html 1 自立自强同致富 幸福美景共描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