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中国·天下

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线故事

2023年09月10日

  □新华社记者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及教育工作者,勉励全国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倾听来自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线的故事。

  ■一次次向偏远山村“逆行”

  “我马上要从城区学校回村小教书了。”

  新学期开始,当和杨明聊起新的工作计划时,他的回答十分坚定。

  25岁时被一则爱心支教的新闻报道所打动,杨明放弃沿海地区高薪工作,志愿到乌蒙山区支教,在黔西市的偏远山村小学一待就是11年。如今,在位于黔西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配套的锦绣学校任教不到3年,他又即将回到乡村小学。

  2009年,刚踏上贵州的志愿支教路,杨明就选择了黔西市最偏远的金碧镇杨家店村瓦厂小学。

  那天,沿着崎岖的山路,杨明搭乘摩托车来到小学门口。眼前,一栋破旧的教学楼就是学校的全部。学校所在地缺水严重,且交通不便,杨明要自己挑水做饭,外出、家访全靠走路。

  那一年,他重点走访了20多户偏远贫困家庭,有时候因为路程太远不得不寄宿在农户家。

  一年时光转瞬即逝,同批人相继离开,杨明却选择留下来。“看着孩子们在读书中追寻梦想,我坚定要当好一名乡村教师。”杨明说。

  得知更偏远的观音洞镇景山小学缺教师时,杨明果断选择去那里教书。

  学校留守儿童较多,辍学率也比较高。杨明和孩子们谈心、交朋友。耐心的引导和关心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也更懂得学习。

  从志愿支教到特岗留任,这期间,他有很多机会离开乡村,但却一次次选择留下。

  “其实在哪里工作都很有意义,但对我而言,这里的乡村小学更需要老师。”杨明说。

  ■让编程语言“活”起来

  在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教授高克宁的课常常座无虚席。

  从教24年,高克宁遇到过很多对C语言课程“头疼”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但她善于应用最新的信息通信技术,教授学科知识。

  她说:“就像记英语单词一样,背单词很枯燥,但场景记忆就会非常容易。我把C语言和应用场景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利于学生完成程序设计。”

  她与几位老师曾建起C语言课程在线学习网站,用讲义、代码资源、交互式动画课件,让编程语言“活”起来。

  高克宁带领团队开发的编程训练系统,让学生自己编题“守擂”,别的同学来“攻擂”,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老师带着我们准备推出印有二维码的教材,扫码就能看到课件,实现传统纸质教材和互联网资源深度结合。”同事赵长宽说。

  高克宁说:“扎实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新时代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我要应用前沿技术,让学生从计算机科学的视角思考本专业的问题。”

  ■用心灵感受世界

  视力突然从0.2下降到0.04,邝敏慧也曾崩溃过。

  22年前,32岁的邝敏慧不得不离开工作了14年的普通学校教师岗位,在同是特教教师的父母建议下,她投身特殊教育,来到专门从事视障学生教育的广东省广州市启明学校。

  “我的眼睛跟你们一样,都缺少光彩。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可以用心灵感受世界。”刚到学校,邝敏慧用这句话勉励学生,也勉励自己。

  凭着对教育的热爱,邝敏慧仅用2个月就掌握盲文,迅速投入到教学中。

  视障孩子对语言的理解需要更多辅助手段。“必须尊重视障孩子的学习规律,沉下心,慢下来。”邝敏慧定下目标——用“爱”探索更适合视障孩子的教学方法。

  学校里约四分之一的孩子合并了多重障碍,需要老师用微笑、抚摸、拥抱去接纳、去化解。

  有次,邝敏慧给一个视障合并自闭症的孩子做个别化教学,孩子一进门就紧紧搂住她的脖子。“我越想放他下来,他就搂得越紧,我索性抱住他,慢慢摇着给他唱歌。”孩子终于平静下来。

  邝敏慧教过的不少孩子考上大专院校、走上工作岗位、拥有美满家庭……她的爱和鼓励让孩子们懂得,六点盲文一样可以谱写精彩人生。

  (记者王念 杨文 骆飞 王莹 郑天虹 刘艺淳)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2023-09-10 ——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线故事 1 1 石家庄日报 content_139270.html 1 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