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陈 芳 胡 浩 胡 喆 温竞华
事业发展,要在创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亲切的关怀,深切的嘱托,殷切的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同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动人故事,展现的是党中央对科技工作者的诚挚真情,是对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擘画。
人才是第一资源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
选种、施肥、测数据……清晨6点,北京平谷区西樊各庄村,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研究生王雯欣已经在试验田里忙活起来。一年多来,她和同学们协助村里打造了150亩智慧农场。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王雯欣和同学们收到一封特别的回信,落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说:“得知大家通过学校设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我很欣慰。”
1983年深冬时节,河北农业大学正定籍大学生收到了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的来信。信中写道:
“虽然‘科技热’的浪潮正在广大农村蓬勃兴起,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人才更不足啊!”“农村迫切需要农大学生,农大学生同样也离不开农村。”
从摆脱贫困到振兴乡村,相隔40年的两封书信,一个想法始终坚定: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很关键的一条就是靠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就是靠这些掌握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
科研院所、高校、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科技人才培养,多次同科技工作者面对面交流。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我原来在正定工作时,就知道这里是咱们国家科研院所里很重要的一个,久仰大名啊!”
2023年5月12日上午,正在河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石家庄的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
刚一抵达,习近平总书记就同研究院的同志们亲切交流起来,这让在场的每位科技工作者都感到很温暖。
40多年前,刚到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在调研中深切感受到,人才稀缺是正定发展的一大短板。
为破解这道难题,习近平同志制定“人才九条”招贤纳士,在一年多的时间里,700多封来信飞抵正定,200多名人才落户古城。
这次在石家庄,习近平总书记又语重心长地对科技工作者说:“科技强国,离不开一个个科技尖兵、科技方阵。”
科技创新靠人才,国家发展靠人才。
在福建,流传着一段“点草成金”的佳话。
2021年11月19日,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2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接待了来访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我向他介绍了菌草技术,这位省长一听很感兴趣。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
林占熺是电视剧《山海情》中一位农技专家的原型,也是菌草技术的开创者。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菌草技术被列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带动百姓致富。那次会见之后,很快,林占熺远赴南太推广菌草。
2000年,一场特殊的颁奖会在福建省政府举行。这是专门为一个人授奖的颁奖会,也是福建第一次为科技工作者记一等功。
获奖者正是林占熺。为他颁奖的,是时任省长习近平。
颁奖会上,习近平同志开宗明义:“我们的科技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代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为世人瞩目的、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卓越贡献”。
从绽放西海固大地到漂洋过海,在习近平的亲自关心和推动下,小小“中国草”如今已成长为惠及100多个国家的“幸福草”。
敬才惜才,对科技工作者始终饱含深情厚谊。
2017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合影,当看到90多岁的黄旭华院士站在代表们中间,总书记拉着他的手,微笑着请他坐到自己身边。
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总书记一番话让“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故事传遍千家万户。
与航天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院士,始终忘不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他颁发“共和国勋章”的情景。
2019年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授仪式上,孙家栋因为腿脚不好,坐着轮椅。
“当时,习近平总书记走在我的左侧,步伐坚定有力,但他特别注意步速,与我并行。这个细节,让我由衷地感到亲切、感到光荣!”回忆起这一幕,孙家栋记忆犹新。
重才用才,激励科技工作者奋勇前行。
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湛江考察,提起了他在福建工作的一段往事。
30多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当地大黄鱼育苗技术专家刘家富递交的《关于开发闽东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的报告》上作出批示,要求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
“这场及时雨,为大黄鱼养殖技术深化研究提供了思路与资金支持,更为我们科技工作者持续攻关增添了信心与力量。”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刘家富感慨万千。
从“小菌草”到“大黄鱼”,一次次不拘一格选人才、打破常规用人才,实验室里的新成果变成了老百姓的“致富果”。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开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
新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争先。
把科技事业大厦建得更高
“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
2023年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
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成为这项重要部署中的关键着力点。
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亲自领导、亲自部署,许多重大科技体制改革议题都指向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国家创新体系的大方向要抓,涉及科技工作者的具体事也要管好。
面对自己繁忙的工作安排,“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也有无奈:“我有时也不得不‘站台’、拍视频!”这样的烦恼,很多科技工作者都遇到过。
“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
2021年5月28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情真意切的话语,道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声,在会场内外引发强烈共鸣。
“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改革始终坚持一个“敢”字,敢于迎难而上,敢为天下先。
10年间,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性、基础性框架基本建立,体制机制更加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和科研人员的诉求:
“揭榜挂帅”“赛马制”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更多青年科学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
以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现象和“立新标”为突破口,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正在建立,激活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
……
把科技事业大厦建得更高,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战略性要求。
2020年9月11日,在一场特别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人才问题成为焦点话题。每一位发言者都感慨万千、言辞恳切。
姚期智院士建议,打造一条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培育中国的人才造血能力。
施一公院士汇报了西湖大学的建设进展,期待那里成为尖端科技孵化器和顶尖人才培养基地。
……
习近平总书记时而插话,时而记录。总书记说:“我们是感同身受的!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吸引和培养顶尖人才,总书记思虑深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步子还要再大一点。步子大一点也是胆子大一点,引入更开放、更灵活的机制。”
对科技工作者的关怀,习近平总书记无微不至。
浙江的许多科技工作者回忆说,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是我们的“后勤部长”,是科技人才的“娘家人”。他总是给科学家们送来徐徐“暖风”和“热气”,同大家一起把“冷板凳”焐热。
2005年11月17日,在杭州研发新药已近三年的海归博士丁列明,纠结了几个晚上后,决定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写一封信。
归国以来,丁列明和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一种新型肺癌靶向药的临床前研究。然而,没拿到批文,临床试验无法推进。
心急如焚之下,这封写给省委书记的信,成为丁列明和团队“最后的希望”。
出乎丁列明意料,仅仅过了5天,习近平同志就在这封信上作出批示,还在信中的关键处划了线。
根据习近平同志的要求,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有关领导迅速来到丁列明的团队,了解新药研发进展和企业需求,并同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协调,推动审批加速。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这份关心,照亮了丁列明的追梦之路。
丁列明凭借这个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获奖代表时,丁列明激动地向总书记表达心迹:“我们从内心感恩祖国,是祖国给了我们更好地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和机会……”
这是丁列明第一次同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总书记鼓励的目光,让他久久难忘,更加激励他一门心思埋头科研。
创新人才犹如优秀种子,很是难得,要给予特别关爱。
2003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省农科院调研,听说农业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中面临着困难和待遇问题,习近平详细地向大家了解相关情况。调研之后没过多久,这些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二二一厂离退休职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解决离退休人员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如今,二二一厂离退休职工们的待遇好了,看病就医更省心,有关单位还对职工住房进行了修缮,美化了社区环境,生活舒心多了。
2017年起,我国将5月30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几年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或致信,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主动靠前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如今,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全国9000多万科技工作者正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懈拼搏奋斗。
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
2023年5月23日12时30分许,巍巍珠峰再次见证历史,我国13名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6年前,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发来贺信,勉励大家“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
无限风光在险峰,对科技创新来说,亦是如此。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马克思的名言,鼓励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
殷殷期盼,点燃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
2021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乘坐京张高铁来到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考察。在太子城站,总书记指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
这番话,让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副总设计师朱彦尤为振奋。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彦所在的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总书记登上装配完成的高速动车组,了解性能、设施、操作运行情况,勉励大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几个月后,京张高铁开工建设,目标瞄准建成世界最先进的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速铁路。这一速度,超越了当时世界上高铁运营最高时速,设计研制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
不舍昼夜、聚力攻关。朱彦所在团队针对空气阻力问题进行了全新设计,使“复兴号”的阻力比“和谐号”降低了11%。
2019年12月30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京张高铁开通运营。
“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2019年,京张高铁通车。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开通运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京张高铁的重大意义,并向参与规划建设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
在太空建造空间站、拥有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家”,曾是无数航天人的梦想。
如今,这个梦想已经成为现实。
神舟十号、十一号、十二号,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同正在太空执行任务的航天员“天地通话”。
2016年11月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同正在天宫二号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亲切通话。
看到航天员状态很好,总书记非常高兴。他说:“你们团结协作、迎难克坚,体现了一流的、过硬的素质。”
景海鹏、陈冬凯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又同他们亲切交谈。
从高铁到大飞机,从载人航天到深海探测,从量子信息到核电技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工作者不断书写新时代的创新答卷,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人的飞天梦、科学梦延展到更远的天际。
深深关切,激发爱国情怀。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交大西迁博物馆内,一张1956年交大人的西迁专列乘车证,承载着激情燃烧的记忆。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
“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你们打起背包就出发,舍小家顾大家。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西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多个场合号召向李四光、钱三强、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
考察南繁育种,深情赞叹“袁隆平同志是一个楷模”;
会见“天眼”团队,殷切寄语“希望大家以南仁东先生为榜样”;
回信点赞勉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
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饱含深情的交谈、一次次重要深刻的指示,激发和凝聚起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力量。
谆谆嘱托,汇聚砥砺奋进的澎湃动力。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
三维体视频的生成与传输——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生刘黎明正在向这一跨学科领域发起挑战。年少时同习近平总书记一次难忘的交流,让他从一个“小科迷”成长为青年科技人才。
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正在读高二的刘黎明为总书记演示了他和同学们制作的科普小卫星模型。
“你们从中学阶段就培养科学素养,发展兴趣特长,打下牢固基础,将来上大学继续学习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连贯起来,这很好。”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同学们小卫星发射时要记得告诉他。
三个多月后,刘黎明和同学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报告小卫星即将发射的消息,很快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你们攀登科技高峰的热情和勇气让我感到欣慰”。
那年12月28日,这颗小卫星发射入轨。成功的喜悦如同“启明星”,引领着刘黎明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
参加“嫦娥五号”任务的青年人才平均年龄32.5岁,最年轻的系统指挥员1996年出生;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是发射北斗导航卫星的“专列”,火箭的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指引下,越来越多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的第一线茁壮成长,汇成建设科技强国的澎湃浪潮。
创新的种子已经播撒,创新的中国生机勃勃。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不断攀登科学高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