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迪) 种类丰富、制作精良、技艺精湛的铜镜,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精神与中国智慧。日前,“镜·相——中国古代铜镜展”在河北博物院北区15、16号展厅启幕,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
此次展览是河北博物院2023年度首个原创展览,展出文物269件。以河北博物院藏铜镜为依托,汇聚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定州市博物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7家文博单位的铜镜精品。同时还有80余张图片、4段原创视频、30余首古诗词和80余条文献、40余条典故等同期登场。为大众阐释古人是如何照容、铜镜的起源与制作、铜镜里的世俗人情以及宗教观念等。
展览名称为“镜·相”,意指铜镜中蕴含的世间万象、人情风物。整个展览分为“当窗理鬓 对镜贴花”“粉以玄锡 光如日月”“写规万物 鉴面鉴心”“凡尘气象 百味人生”“与天同寿 永恒之思”五个部分,打破了传统的时间脉络,对铜镜文化内涵进行解构,重点讲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阐释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充分展现蕴含在铜镜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场可以看到,展厅内已是铜镜的世界。200多件铜镜功能各不相同,并非仅用于照容。还有用于聚光取火的阳燧镜,用于辟邪的五岳纹镜和八卦纹镜,用于婚姻的双鸾镜,用于祝寿的千秋龙纹镜等。这些铜镜尺寸不一,形制各异,既有小如铜钱的唐代“开元通宝”铭文镜,也有直径30余厘米的圆形大镜;既有方镜,还有钟形镜。诸多铜镜纹饰精美,堪称艺术品。比如上海博物馆藏唐代瑞兽葡萄纹镜,瑞兽灵动活泼,葡萄饱满水灵。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气韵,令人一见难忘。
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还通过古代场景复原、现场体验透光镜和阳燧镜的仿品等方式,令整个展览更加直观生动。展览形式设计、河北博物院艺术设计部文博助理馆员王铎介绍,此次形式设计灵感主要源自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南朝庾信的《镜赋》,其中古人照镜的场景复原就来自《女史箴图》的部分画面。“希望通过场景构建、空间设置等让公众对铜镜的认知从表象到内涵、从微观到宏观,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展览将持续至6月2日。其间河北博物院还将组织一系列社教活动,带领公众了解铜镜的诸多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