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彦
我出生在冀西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
读书,让我走出了乡村,我是我们家庭中第一个文化人。
20世纪80年代,我度过了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
母亲说,我三四岁的时候,有客人来家里,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我都会拉着人家指着一组组连环画讲得津津有味。这些连环画就是我最初的读物。至今我还记得,黑黑的小东屋,墙上那些开启我对这个世界最初认知的小卡片——它们,像一颗颗星星,闪亮的光芒指引我朝前走去。
上了小学,我有了正式的课本,书发下来,便迫不及待学着别人的样子,用牛皮纸或旧报纸给每本书包书皮,并放在被子下边把它压得齐齐整整。然后,在开学前先把语文课文从头读一遍。慢慢地,课本满足不了我的阅读需求,一有机会我就跑到大队部图书室,打着叫爸爸吃饭的旗号,一看就是半天,在那里贪婪地翻阅为数不多的几本图书。
小学时,我有两本挚爱的书,是小姨送的:一本是《徐霞客游记》,一本是《儿童文学》。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我的书也经常被借来借去,怕丢失、损坏,我就限制小伙伴几天看完,及时收回。那两本书是年幼的我最好的朋友,它让我掌握了很多词汇,看到了外边的世界很美、很大。我,渴望到书中描绘的地方去看一看。
读的书多了,作文水平也不知不觉提高了。到现在,我仍然记得语文老师经常把我的作文当成范文读给大家,在她的鼓励下,我更加喜欢读书,喜欢文字。
到了中学,我萌生了长大想成为一名地质勘探队员跋山涉水发现不为人知的宝藏的念头。我一直纳闷,一个农村丫头,没走出过方圆十里的距离,怎么会有那样一个理想?后来我明白了,是《徐霞客游记》那些优美的风景,细致的描述,无畏的探险精神,给我种下了一颗种子。
读书,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心灵被滋润、种子会发芽、人生有了方向。
后来,我到河北正定师范学校上学,眼界一下子被打开,我有机会接触文学名著、历史典籍、各种杂志文摘。我像一个翻越荒漠的孩子,突然看见成片的绿树和鲜花,它们的芬芳让我眼花缭乱。我顾不上拍打裤脚的泥土,就一头钻进书里。抱一本书坐在凉亭、走廊、操场,一坐就是半天。晚上在宿舍打着手电通宵读《平凡的世界》,为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爱而不得的爱情难过,为他们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感动,为黄土高原那苍凉厚重的美震撼。那些简洁又蕴含哲理的文字,让我落泪、思考,内心被填充得温暖又坚定。这个瞬间,池塘的金鱼可以作证,因为在雨落荷塘的时刻,我听到它们说,你看,那个女孩看书看呆了,下雨都感觉不到。
再后来,我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常年和书本打交道,我家的床头、茶几上、沙发上,到处摆满了书。于清晨时分,于午休时刻,于漫漫长夜,我在书的世界里寻找着快乐。
耳濡目染我就多了些许书卷气。读书已然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而后我的一些散文逐渐发表,我的名字被小城的人熟知。再后来,写材料、写新闻稿、写散文、写诗歌……近六十万字的文稿记录着我走过的每一步人生印迹,清晰、厚重、有力度、有韧性。
读书,给了我自信。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喜欢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