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崇尚实干的基因,长存于红色资源中,也根植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为河北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为了更好地保护长城,再苦再累都不怕!”8月5日一早,滦平县长城保护员林长友,背着攀爬工具、镰刀、望远镜和水壶,再次走向崇山峻岭。
一个月前,京津冀三地文物局主动对接,签订《全面加强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利用联合协定》,推动长城保护事业迈向新征程。其中,滦平县和北京市密云区专门签订《边界长城保护合作协议》。消息传来,家住金山岭长城脚下二道梁子的林长友自告奋勇,率先对碾子沟楼至龙峪口险要处的32个敌楼进行巡视检查。
长城、大运河、明清皇家陵寝、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境内4项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非凡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今年,河北围绕这些遗产,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从本体保护、环境治理、资金支持、机制创新等层面推进,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利用,创新展示方式,文化遗产共保共用、协同保护模式正在形成。
“总书记叮嘱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8月6日,承德博物馆迎来又一拨游客。馆长孙继新告诉记者,承德博物馆牢记总书记嘱托,努力提升研究水平、展示能力,目前新成立了文津书房,捐书者、读书者众多。每周利用新媒体推出的馆藏文物鉴赏活动,现已成为网络“爆款”。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燕赵大地深挖文化资源优势,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凝聚起河北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融合创新,不断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正在成为休闲度假的新风尚。7月30日,北京游客解宇航和家人首次来到正定,游览南城门、隆兴寺、荣国府,赏滹沱河风光,感受塔元庄田园乡趣……古城的历史感和烟火气,令一家人流连忘返。
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要求用发展的眼光看旅游、长远的眼光看发展,身体力行推动文物保护抢救,多方筹资建起荣国府,在上世纪80年代开创了中国旅游业的“正定模式”。
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文化旅游是朝阳产业,河北发展文旅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全省各市县都大有可为。
古城可见可触,文化可感可知,家园可商可居。目前,正定打造出《无界·幻境》行浸式国际光影主题公园、荣国府《元妃省亲》《大观楼》等系列实景演出,为古城增添美丽风景。在接力践行“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中,正定将持续推进文化资源与新兴业态融合创新,不断提升文旅品牌知名度,打造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如今,更多游客走进河北、乐享河北,正成为新风尚。文旅融合,正不断驱动河北文化产业发展潜能。
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冰雪、遗址、丝路、民俗……7月22日,张家口市政府与中国铁路12306科创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加速打通发展“动脉”。张家口文化资源深厚,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区域内有很多世界文化遗产、奥运场馆、大众滑雪场、高等级旅游景区,将继续打造冰雪小镇、草原天路等更多的高端旅游集聚区,让文化旅游“火”起来。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廊坊积极对接京津,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互联互通,谱写下鲜活乐章;沧州立足运河资源,努力推进产业融合、规划建设民宿、促进乡村游;邯郸以“运河古都 名镇之旅”为主线,开发运河主题游线路,推进成语典故、太极文化沉浸式体验和数字化赋能……
崇尚创新,正引领河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我们的声音,世界已能听到。”8月9日,在武强嘉华乐器有限公司,一款DC系列爵士鼓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该公司副总经理于秉勋说,这款爵士鼓执手设计精巧,部件采用锌铝高分子压铸,获得德国工业设计红点奖,还让公司打击乐器一举挺进国际市场,在德国市场占有率达到90%。
武强西洋乐器产业是县域特色,产品畅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以中低端居多。最近,武强县制定《乐器文化产业振兴工作方案》等措施,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加大对企业在科技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助力乐器产业向高端迈进。
吴桥杂技、曲阳石雕、丰宁布糊画、宁晋工笔画……立足新征程,河北县域文化产业在崇尚创新中,不断激发潜能,正积极推动河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惠民共享,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这是个精细活儿,跟咱以前种地挖土可不一样啊。”8月3日,尚义县石井乡四台遗址。56岁的农民工杜汉俊和村民们,紧握着磨得锃亮的手铲,蹲在土坑中仔细地刮着土层,汗水早已湿透衣衫,晒黑的脸上笑容绽放。
冀西北坝上,河北考古人与尚义四台、康保兴隆、崇礼邓槽沟梁等史前遗存不期而遇。其中,四台遗址发现房址、浅坑等遗迹,出土陶石骨贝等类遗物。“最近还发现一把骨柄石刃刀,是生产力提高的见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赵战护说,四台遗址是河北新石器考古又一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根系研究上意义非凡。
“以前到处打工,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每月挣4000多元,还能照顾家,越干越有劲。”杜汉俊是马章盖村人,去年全村搬到大青沟镇,距遗址仅10公里,“在遗址工地干活,知识长了,说话也文明了,现在乡亲们称呼咱们是‘考古土专家’。”根植于泥土的文化,滋养出乡亲们深沉的获得感和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总书记的话,鼓舞人心。
燕赵文脉,源远流长。立足新时代、新要求,更需要不断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惠及更多百姓,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
绘稿、刻版、印画……8月9日,武强年画博物馆内,省级非遗传承人康英勤伏案挥笔,正在创作新作品。他告诉记者,在网络化、数字化的今天,富于浓郁乡土气息的武强年画坚持守正创新,唯有不断拓展题材,才能真正走进城市和现代生活。
蔚县剪纸、大名草编、围场满绣、吴桥石影雕……长城脚下、大运河两岸、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上,散落着非凡的民间技艺,有的已生机盎然、有的正含苞待放、有的尚深藏闺中,今年以来持续深挖资源禀赋,逐渐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靓丽风景。
技艺提升、题材突破、帮扶支持……6月3日至6月18日,围绕“2022年河北非遗购物节”,省市县三级文旅和商务部门,整合全省非遗工坊、中华老字号等开展各类展示活动,全省非遗产品销售总额超5500万元。许多偏远地区的非遗,借助网络平台飞出山沟沟,既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又给从业者带来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给更多人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康英勤等人的话,充满对未来的美好祝福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