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7日
第07版:文艺副刊

卷掌向未来

2022年03月07日

  □程雪莉 徐德泉 周剑瑭

  

  村的那头是北京。

  公元2022年,农历虎年春节,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平山县卷掌村村民热议的话题是北京的冬奥会,几位党员凑在一起:“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是榜样,咱要沿着乡村振兴之路,让卷掌村更富裕、更美丽。”

  卷掌村曾是典型的深山区贫困村。2015年,村里150户,就有55家贫困户,当时,村集体账户上只有85元。2016年脱贫攻坚之后,现在全村不仅实现整体脱贫,曾经的问题村还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有村民说:“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比过去几十年加起来都多。”74岁的贫困户张兰香说得更形象:“是北京吹来的东风,让百姓兜里多了钞票,村里换了新貌!”

  沧海桑田,地覆天翻。这几年数不清的人为卷掌村洒下了心血和汗水。

  一个人的故事,代表了一个群体;一个村的发展,折射了一个时代。

  

  

  回村,义务扶贫

  

  

  卷掌村是平山县下口镇的一个行政村,四面环山。村里虽有1.1万多亩山地,耕地面积却只有220亩,人均半亩,土地贫瘠,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村子。因为村里遗留问题,有人带头到镇里县里上访告状。村子不好管,没人愿意管,村民们各自为政,先后尝试种药材、建果园、办硅砂厂、养牛、栽核桃、种花椒……看上去各开财路,热火朝天。然而,几年下来,大多数人血本无归,村集体收入为零,村民人心也渐渐散了。卷掌村落了个不好的名声——问题村。

  经历失败教训,村里党员和部分村民清醒了,认识到村里没有“能人”带头,什么事也搞不出名堂。怎么办?村里有名的“意见领袖”王先海提出来一个建议,请李玉法回村。

  李玉法何许人也?李玉法1982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卷掌村人。他考上了河北师范大学,是村里第一个本科生,高中毕业时就入了党,是村里最年轻的共产党员。大学毕业后,李玉法留在石家庄工作,后来辞职创业,事业风生水起。李玉法纯朴厚道,不忘家乡养育之恩,村里的父老乡亲有大事小情到了石家庄只要找他,他从不拒绝,千方百计帮忙,有时还管吃管住。他家成了乡亲们在石家庄的办事处。

  李玉法心里时刻惦记着乡亲们,有时回到村里他都要到处转转,看看那些孤寡老人。前些年他联系公益组织给家乡安装了路灯,大家念念不忘,说他是家乡的好后生。

  2015年冬的一天中午,王先海到石家庄找李玉法,表达了乡亲们的意愿,想请他回村带大家脱贫。

  卷掌村当时的乱象李玉法早有耳闻,又想到自己的事业正在发展,一时也犯起了难,只好说:“这事我先考虑一下。”

  那天晚上,李玉法失眠了。自己走出了大山,走出了贫穷的小山村,然而生他养他的父老乡亲们,还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清苦日子,特别是他想起村里那些孤寡老人孤苦伶仃的样子,心里就隐隐作痛。他还想起了老父亲送他上大学时的情景,当走到村口,他回过头对父亲说:“等我得了出息一定回来,带着乡亲们过好日子。”

  一边是自己的事业需要发展,一边是乡亲们期待的目光。李玉法举棋不定,陷入了两难境地。

  卷掌村的乡亲没有闲着,去找镇领导出面帮忙请李玉法回村。听到村里的党员和村民形成了如此民意,领导们非常赞同,于是,镇长给李玉法打了电话,特邀李玉法见面谈谈。

  当要请李玉法回村的消息传开后,李玉法的舅舅专门跑到镇里找领导说:“你们让玉法回来,是把他往火坑里推。”其他亲人也劝李玉法,如果有心可以为家乡办个好事,人们都会说好。如果真正回村,干得再好也会有人说不好。

  2015年12月20日,李玉法回到下口镇见了镇长。那天,李玉法和镇长交流了很多,镇长情真意切,从养育之恩,说到不忘初心,镇长的话再次点燃了李玉法的理想之火。这些年他在外打拼,也想为村里做些什么。

  面对镇长和乡亲的期盼,李玉法郑重表态:“回去,带着大家实现脱贫!”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2016年1月,李玉法回到故乡卷掌村。下口镇党委任命他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其实名为第一书记,可没有工资,是义务扶贫。

  见李玉法真的回村了,村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曾当过十来年村干部的李顺来写了11页的村情材料交给李玉法,并打气说:“玉法啊,这村里可是一潭‘浑水’,你回来了,证明了你的胆量和勇气,回村就没有退路,你就得带领大家蹚出一条致富路来,我们对你寄予厚望。”

  前路迢迢,李玉法也在想:父老乡亲们,我拿什么奉献给你们?

  

  

  调查,刨出穷根

  

  

  时隔多年回乡,家乡的贫穷显而易见,像生了根一样长在这里。

  “要把这穷根斩断!”李玉法暗暗发誓。但是真正工作起来,他才发现村里的事千头万绪。为全身心投入村里的工作,李玉法只好狠心撇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从石家庄搬到村里。回到村里的头几个晚上,李玉法怎么也睡不着,可开弓没有回头箭,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诗给自己加油鼓劲儿:

  “别妻离女返故乡,披肝沥胆战太行。

  卷掌成拳会有时,敢叫众生享安康。”

  卷掌村的穷根长在哪里?如何才能斩断穷根呢?面对熟悉而陌生的故乡,李玉法冥思苦想找方法。他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这话让李玉法大彻大悟,要让卷掌村致富,他得重新了解和认识它,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于是李玉法决定先搞一次调查,把村里的整体情况摸清。

  每个家庭有几口人、有什么特长、多少亩地、贫困程度、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打算干点什么……李玉法一边走访,一边征求村民的意见,他像声呐雷达一样收集村情民意。上任一个月时间,他跑遍了整个村子,掌握了村里的大概情况,摸清了村民的思想脉络。

  自然条件恶劣是最主要原因,人多地少,靠天吃饭,村集体没收入;其次是村里的劳动力迫于生计基本都外出打工,留守在村里的就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以种地为生;村“两委”班子也不健全,人心分散,连开会商量事儿都难。

  村里情况基本掌握后,为了凝聚人心,他组织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党员大会,日期定在1月30日,农历腊月二十一。卷掌村有党员22人,除了卧病在床的2人,其余的都参加了。那天,会议在村党员活动室召开,李玉法对党员们说,会议开始前,我们先重温一下入党誓词。他背对大家,端端正正地站在墙上的党旗下,举起了右手,党员们先是一愣,接着齐刷刷站起来,跟着李玉法庄严宣誓。

  整齐而响亮的宣誓声,在卷掌村响起。铮铮誓词使党员们仿佛听到了党的召唤。

  重温入党誓词之后,李玉法谈了村里的情况,说了自己的想法,讲了党员如何发挥带头作用,他隽思妙语,谈笑风生,句句都是掏心窝子的话,也说出了全村党员的心声。

  “那我们怎么干呢?”李玉法深思熟虑,腹有良谋,胸有成竹,他随之把话锋一转,“卷掌村出路在哪里呢?党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脱贫攻坚!”说到这里,他手向前一挥,把巴掌狠狠向下一砍:“我们要把村里的穷根斩断!”

  如猛雷轰顶,石破天惊!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慨。所有党员无不为之动容,整个会场涌动着一股激情。当他讲完,伴随而来的是雷鸣般的掌声,那掌声是一种认同,那掌声是一种共鸣,那掌声是从卷掌村内部响起的第一声春雷,卷掌村脱贫攻坚的希望像熊熊烈火一样燃烧起来!

  自此,重温入党誓词成了卷掌村召开党员大会之前的一种固定仪式。

  正是这次党员大会,村民看到李玉法让党员们站出来了,都说日子有盼头了。一时间,村民口口相传,赞叹有加。群众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击鼓三通,铁板铜琶,从此,李玉法唱响“大江东去……”

  

  

  行动,顶一万句

  

  

  俗话说:“说一筐话,不如干一件事。”为了凝聚人心,李玉法从市里请了专家,在村里开设了“道德讲堂”,主要讲解感恩励志、孝老爱亲的道理。乡亲们听后见面变得亲切了,整个村有了一种大家庭的感觉。春节前,李玉法拉了一些赞助,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和五保户、低保户送去了新春慰问品——米、面、油,一共32户。

  搞道德讲堂、送慰问品,让村民们心里暖和起来。李玉法趁热打铁,为把乡亲们的感情距离拉得更近一些,2016年春节后的正月二十五,他在村里举办了“饺子宴”,包饺子的原材料要求每个人自带。李玉法怕“饺子宴”办黄了,自己先拿钱备了食材。令他没想到的是,村民们你拿面、我拿肉,家里有什么就拿什么。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亲如一家。当日的“饺子宴”独特之处在于吃,吃饺子时,每个人面前摆着一双长52厘米的筷子,自己用筷子几乎吃不到嘴里,只能用筷子喂别人。当大家发现“秘诀”后,人们你喂我一口,我喂你一口,其乐融融,不亦乐乎。

  用长筷子吃饭的创意来自一个寓言故事:一个人到天堂和地狱看了看,发现天堂和地狱的生活是一样的,每次吃饭都得用长长的筷子,只不过天堂的人互相给对方喂,大家都吃上了饭,生活很幸福;地狱的人只顾自己,用很长的筷子却吃不到自己嘴里,结果饿得瘦骨嶙峋。

  聚似一团火,散开满天星。“饺子宴”让村民们吃出了感情,增进了友谊,拉近了距离。李玉法说,“饺子宴”除了吃出喜庆、热闹、融洽,还要吃出寓意、文化,令大家懂得,用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2015年11月27日,中央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取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号角吹响,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全国脱贫攻坚战役打响。2016年2月,石家庄市裕华区农工委驻卷掌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刘博来到了卷掌村扶贫,听到了李玉法是回村义务扶贫,深为感动。“脱贫既是乡亲们的期盼,也是组织交给的任务,卷掌村的老百姓就靠咱们了!”刘博的一句话让李玉法心头一热。两人情投意合,一见如故,从此,两个第一书记携手打响了卷掌村的脱贫攻坚战。

  李玉法领着刘博和工作队的同志走遍了村里每个角落,两人经常为工作交谈到深夜。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村里情况,他们与村民打成一片,帮村民上山砍柴,和村民一同搓玉米、推碾磨面、开荒种菜……工作队在最短的时间成了“卷掌人”。动人以行者,其感方深。他们用行动换来了村民的信任。

  在了解村情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村里干旱缺水。李玉法、刘博三番五次跑县水利局,争取了3万元的经费,组织村民自力更生维修水井和输水管道,让家家户户全天候吃上了自来水。接着,他们多方筹措资金,硬化了村里的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帮助贫困户重建、修补房屋……对村里进行整体美化,清除了卷掌村的“视觉贫困”。经过努力,卷掌村旧貌换新颜,漫步在卷掌村,干净整洁的街道,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

  行动,能顶说一万句话。村民们说,李玉法、刘博和工作队的同志们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脱贫致富?

  人心凝聚,梦想之火点燃!

  

  

  产业,脱贫支点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经过深入研判卷掌村的村情之后,李玉法和刘博连续召开了几次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以旅游开发为龙头,以特色种植为支柱,光伏、风电为支撑”的发展思路。

  想脱贫,就得发展产业、成立组织。可一提到交股金,大家都往后缩。原来,数十年来为了脱贫而进行的种种尝试都失败了,乡亲们信心丧失,怕赔钱。“这个钱只能用来生钱,赔了我给本金。” 李玉法在广播里向乡亲们承诺。人陆陆续续来了,你一百元,他二百元……一共收到了股金1.06万元,钱虽然不多,却是乡亲们沉甸甸的信任。李玉法和刘博寻思:“卷起手掌是拳头,卷掌村是杂姓村,最需要卷起手掌,握成拳头。”于是合作社就叫“平山县成拳农业专业合作社”。“卷掌成拳”也成了村庄文化核心。

  没有在农村待过的人不知道村里办事有多难,村里大事必须走民主程序,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但是一些党员、村民代表在县城或石家庄打工,回村不方便。李玉法、刘博提前等着参会人员,一下班就接上大家回村,晚上开会,第二天一早再把大家送回去上班,不耽误大家打工挣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点醒了李玉法和刘博。

  卷掌村抬眼就是雄奇壮美、巍峨俊秀的山脉。向深山走去,爬上海拔千米的自然庄槽子水,有北方罕见的大自然杰作天生桥。天生桥附近悬崖边上有非常励志的石抱树。在天生桥西面是当地最高峰杀九坨,可以观日出。杀九坨秋季红叶漫山遍野,非常迷人。

  靠山吃山,但卷掌村的山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呀,没名气,哪来人看呢。李玉法与刘博想到请专家考察一下卷掌村的山。

  李玉法联系母校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黄华芳、王健教授帮忙挖掘、考证卷掌村的旅游资源。两位权威专家考证并出具了专业意见:“卷掌村天生桥诞生于250万年~100万年前,是我国北方罕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随后,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

  专家的考证,媒体的纷纷报道,揭开了卷掌村天生桥的神秘面纱,大自然的这一杰作终于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卷掌村沸腾了!村民们笑了,卷掌村因为天生桥成名了,成了人们亲近大自然的理想之地,吸引了许多人前来一览胜景。

  没有钱开发,那就先让人们进村看自然景观。村里依托青山绿水开展农家生态旅游接待,选了10户旅游接待人家作试点,也是打造样板。李玉法和刘博带着大家到市里五星级酒店参观,主要是开开眼界、增加服务意识。买床单被罩得400多元,有村民舍不得了:“咱们这儿山高路远的,谁来呀?”

  一听这怀疑之声,村民梁兰英说:“书记说怎么干,咱们就怎么干!”李玉法向大家承诺,不敢保证挣多少钱,但是一定保证大家不赔钱,最后我们兜底。

  回来的路上,李玉法给大家打着“防疫针”:“不管别人怎么说,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孩子呀,只要你不放弃,我们就不放弃。”檀栓林大娘说。

  李玉法给村里争取了先后赴广东、福建的免费学习名额。为了多一个村民开阔眼界,李玉法自己没有去。其中,王春丽、李春林去广东,但是临出发前,两人打了退堂鼓。她们连石家庄也很少去,怕找不回来了。几经周折,李玉法帮着联系了那边的朋友接送站才得以成行。

  产业扶贫,风鹏正举。2017年,投资上千万元的旅游路在卷掌村修建,石家庄的怀特集团也积极在卷掌村进行旅游开发。卷掌村还靠扶贫政策,引进了光伏发电,使贫困户每年增收3000元。引进并促成平山县政府与国家电投石家庄分公司签订了8亿元的风电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实施范围包括卷掌村在内的多个乡镇。

  卷掌村的变化和故事相继得到了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等国家、省、市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涉及卷掌村的各种原创报道100余篇,卷掌村成了“网红村”。有村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反映卷掌村的变化和李玉法的事迹。2017年8月3日,国家信访局给卷掌村全体村民发来回信,“得知你们村去年底顺利实现整体脱贫,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希望你们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巩固脱贫成果,继续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创造卷掌村更加美好的未来。祝愿乡亲们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关爱,冰心玉壶

  

  

  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脚下土地有多深,对它的爱就有多深。李玉法深情地眷恋着生他养他的卷掌村。他认为老人是一个乡村的财富,孩子则是未来和希望。在扶贫的日子里,他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卷掌村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70余人。“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李玉法说,留守村民中,子女在外有营生手段的,还能贴补家用,基本生活能够保障。而那些孤寡老人以及病患家庭,日子就比较难过。为进一步改善老人的生活,李玉法、刘博多次与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和驻村社工组织协商,2018年年底,卷掌村新建“60敬老餐厅”,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吃上了免费早餐。

  “60敬老餐厅”由村里新成立的老年协会运营,驻村社工给予指导,让留守老人不再孤单。卷掌村的养老互助迈出了第一步。

  老人卢明紧紧攥着社工的手说:“我活到这么大,还是头一次听说有免费早餐,而且还让我享用到了,真不知道咋形容我这心情,感觉特别温暖!”八旬老人高玉海也在一旁开心道:“老人们吃饭的同时又联络了感情,真好!”

  少年强则国家强。李玉法深谙个中道理。卷掌村的许多孩子没有走出过大山,他们没有听说过地下还能跑火车……他们想在省会石家庄找个城里亲戚,感受城市的学习、生活。

  得知他们的愿望,李玉法和刘博发起了“山里娃找城里亲戚”活动,在石家庄为卷掌村的14名孩子找到了“亲戚”。2017年8月18日,来自卷掌村12户家庭的14名孩子来到了石家庄。在志愿者和爱心家庭的带领下,山里的孩子们参观了科技馆、博物院,坐地铁、参观河北师范大学,逛动物园……触摸这个城市,山里娃和城里孩子一起享受童年的快乐。

  为了给这些山里的孩子们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小鲸鱼海悦儿童剧场主动邀请孩子们到剧场做客,他们为山里的孩子们及爱心家庭带来一场精彩的亲子互动剧《爸爸在哪儿》。

  一些爱心企业家的支持同样让人感动,河北金诺康药业董事长顿艳涛在得知活动的消息后,特地捐助了6000元的善款,希望这笔钱能让孩子们多去一些地方游玩,吃得好一些。

  爱在继续。现在节假日山里孩子和城市孩子可以相互走亲戚,一起玩耍……对于孩子们如何相处,家长们如何交往,都有专业人士进行培训和辅导。

  卷掌村的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自我管理能力,看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增加了爱国主义情怀。

  

  

  卷掌,未来可期

  

  

  李玉法回村义务扶贫,他的事迹感动着社会各界。他先后荣获2018年度“感动省城十大人物”“中国网事·感动河北2018年度网络人物”等称号。这是社会对他的肯定和褒奖,但他经历的辛酸和奉献无人知道。

  带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棵草走。李玉法回村后放下了城里的事业,没有了任何收入。为了扶贫,他这两年加油费、高速费花出的钱变成了一张张收据,厚厚一本。为了家庭生活不受影响,过去专职带孩子的爱人武素彦把小女儿送到幼儿园,开始上班。她每天早上7点先把小女儿送到幼儿园,然后在7点40分把大女儿送到小学,再赶到保险公司上班。下午再接大女儿、小女儿回家。柔弱的妻子挑起整个家庭重担。有时想孩子了,用手机视频一下,李玉法总两眼泪水。他为卷掌村的事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却舍不得休息一天……

  卷掌村,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卷掌成拳,勠力攻坚”,摘掉了国家级贫困村的帽子。这一巨变,离不开两位第一书记李玉法和刘博的无私奉献。在卷掌村脱贫攻坚战场上,两人齐心合力、排除万难带领乡亲们致富,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

  2018年6月,他俩完成扶贫使命。

  脱贫后的卷掌村村民为了表达对党中央脱贫攻坚政策的感谢,致信国家信访局,汇报了卷掌村的最新变化。国家信访局收到信后,于2018年12月13日给李玉法发来回信:“得知卷掌村在党中央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成了‘网红村’,脱了贫,过上幸福的生活,为大家感到高兴!相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卷掌村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继续苦干实干,村子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乡亲们的日子定会越过越红火!希望您继续努力工作,为卷掌村的发展再立新功!”

  李玉法扶贫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备受鼓舞。回市里以后,李玉法加盟了北京德恒(石家庄)律师事务所,他没有忘记初心和使命。经过对农村发展的深入思考,李玉法和目前担任裕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的刘博发起成立了卷掌村回报家乡理事会,继续参与卷掌村乡村振兴工作,并带动了更多的在外卷掌村人一起回报家乡。

  果戈理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李玉法说:“虽然我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但我为乡亲们做了些事,我的幸福就是看到乡亲们脱贫。”

  刘博曾经填过一首词《如梦令·卷掌扶贫》:“太行深处人家,轻烟扶摇成线。青纱笼丰年,天桥红叶即现。且看,且看,指日卷掌成拳。”过去的梦想,现在已变成了现实。

  就在前些天,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卷掌村的村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好几遍,大家抱定“卷掌成拳”的信念:咱已经用拳头将贫穷砸得粉碎,在新的起点,一定会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新目标、迎接新未来!

2022-03-07 1 1 石家庄日报 content_76935.html 1 卷掌向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