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母亲建个“开心菜园”
□佟雨航
每次回乡下看望母亲,短暂的相聚后便是别离,我和母亲都特别伤心。如今,母亲越发苍老,我想,该把她接进城里安享晚年了。
谁知道,母亲进城没两天,却说像被关进了钢筋水泥构筑的笼子里,每天的活动范围从农村的广阔天地缩减到不足百平方米的“蜗居”;除了看电视就是看电视。
母亲憋闷透了。没进城之前,她可以去左邻右舍串门儿、可以去房前屋后侍弄采摘蔬菜、可以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可进了城,左邻右居不认识、没有菜园可以侍弄、住在五楼上下楼不方便……结果,进城两个月后,母亲竟然病倒了。
家里召开来紧急家庭会议,议题是:“怎么让母亲适应城里的生活?”家人们挨个提出“议案”,可都被否决了。女儿人小鬼大,提议让母亲“种菜、偷菜”。可还没等女儿把话说完,母亲便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我可不去当小偷!”我们笑得前仰后合。女儿解释说:“奶奶,不是叫您真偷,是在电脑上的‘开心农场’里。”母亲又连连摆手:“电脑?那我就更不敢摸了,听人说有辐射,对健康有害。”
守旧的母亲拒绝了孙女的好意,我却从女儿的话中得到启发,我们何不把“开心农场”从网上搬到家里?于是,我买来几个洗澡用的大浴盆,再从乡下拉回一些黑土填满,母亲的“开心菜园”就在阳台上“安家落户”了。
母亲高兴极了,在“菜园”里种上了彩椒、圣女番茄等好几种蔬菜,每一样并不多,不图吃,只图个乐。
等到夏天,阳台上的“菜园”一片五彩缤纷:红彤彤的圣女果掩映在青枝绿叶间,紫亮亮的茄子缀满枝头,黄澄澄的柿子椒挂在枝干上……看着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母亲高兴得合不拢嘴。
到了收获时节,母亲把新鲜蔬菜摘下来,虽然只有那么一点,也要分成几份。她敲开一户户邻居的门,自豪地说:“这是我亲手种的,纯绿色无污染无公害蔬菜。”邻居们纷纷笑纳。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自打有了“开心菜园”,母亲脸上的笑纹都笑开了,日子过得无比充实、快乐,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健康、硬朗。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孝顺,不简单也不难,只要换位思考,稍动“心机”。
点赞“最帅环卫大爷”
□孔德淇
提起环卫工人,人们往往将其与年纪大、低收入、脏苦累联系在一起。然而,最近活跃在沈阳故宫附近的一张面孔却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飘逸的长发和有标志性的胡须,在故宫红墙的衬托下,拿着扫帚仔细清除地上落叶的画面仿佛是杂志中的“大片”。这位阳光温暖的“最帅环卫大爷”,让网友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这不是个看脸的时代,而是讲奉献的新时代。杨大爷的帅气也不仅体现在发型、扮相,更在于晚年放弃安享清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年轻时做过工、种过地,过了几十年漂泊生活的他,最终在沈阳找到归属感,退休后每天起早贪黑反哺这座城市,在这方天地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不怕吃苦、敬业乐群、爱岗奉献。
杨大爷的难能之处,就在于其没有随波逐流,始终保持职业自信,以充沛的道德感与责任心,投入到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尽管环卫工人很平凡,做的事情也并不惊心动魄,但他们很“伟大”,以一颗赤子之心付出真心意,成为打造美好城市的基石。
“不觉得辛苦,只想在自己能干得动的时候,多奉献一些。”像杨大爷这样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告诉人们,坚守良善价值与敬业奉献不是个人生活的装饰点缀,而是发自内心的价值信条。一座城市变得更美好,根本还要靠大爷那般日行一善、日拱一卒的“小人物”。正是他们的坚守,汇聚成一座城市的光亮,默默引领新时代社会文明风尚。
当平凡职业的精神品质映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也将通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此意义上,致敬“最帅环卫大爷”,就是为城市美好生活蓄力,也是为个体提供美好的生命体验。
给“最帅环卫大爷”点赞!给所有一线城市美容师的奋斗和奉献精神点赞!
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杨结宝
时下,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党群干群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行百里者半九十。目前,实践活动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越到这个时候越要认真对待,绝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活动伊始,各地都研究制定了“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现在要认真盘点一下,那些项目落实得怎样、群众是否满意。没有落实的,对标对表,加快进度,拼尽全力踢好“临门一脚”。确因客观原因不能如期完成的,及时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不能顾及面子藏着掖着,更不能置之不理。为群众办实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继续聚焦民生民意、突出重点难点,久久为功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持之以恒做好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进一步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上率下,带好头,作示范,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党员干部更好地帮助群众解难题、做好事。
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管根本、管长远。只有建立健全“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才能让群众长期得实惠,让群众享受“稳稳的幸福”。既要立足眼前、解决群众具体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比如,如何实现“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等方面迈进,这些都需要强化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以更加有力、更加精准的举措加以解决,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