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至28日是石家庄市科技活动周,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秦瑞强是异常忙碌的。从未上过大学的他,硬是凭着一股“折腾”劲儿,从地道的“门外汉”蝶变为发明家、天文学者、科普达人,还曾作为全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之一,和金涌、刘嘉麒这样的院士并排站在领奖台上……
□本报记者 石雅彬/文
带上一群人,去山里看星星
四月的白草坪水库,一入夜就变得寂静无声,天还有些凉,少有人在这个季节来这儿游玩,更何况过夜,只有从冬眠中苏醒的虫儿在忙着繁衍生息。
老秦早就看上了这块地方,用他的话说:“这里空旷,没有遮挡,附近没有人家,没有光污染,最适合看星空。”他专等着时机成熟,就要带着一群人来这干一件“大事”。
老秦,大名秦瑞强,是河北正定科技馆馆长、河北省天文爱好者协会理事长,熟悉他的人都亲昵地称他“老秦”,这个称呼从石家庄一直传到了北京、南京甚至国外,许多从事科研工作和科普工作的专家学者都知道,石家庄有个“老秦”很“不得了”。
“不得了”的老秦干过不少大事,这次他干的这件“大事”,在石家庄还没人干过——需要用一整晚的时间,进行一场特定天体“梅西耶天体”的观测记录——这项天文活动难度大、费时费力,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天文学界称这项活动为“梅西耶马拉松”。
“梅西耶天体”是一些形似彗星却不是彗星的星云星团,天文学家梅西耶用一生观测记录下来100多个这类天体,编制成《星云星团表》。“这一次,我们的任务就是在浩渺夜空中,尽可能多地找到每一个梅西耶天体,给它们照相,一一标注它们的名字。”老秦说,受天体运行规律限制,每年只有极少数几天可以观测到这些天体,再加上天气状况等不确定因素,老秦准备这场观测已经很久了。
这一夜,老秦带领一众省会天文工作者、科技工作者,观测并拍摄到80多幅星云星团图片,那些宝石蓝色、葡萄紫色、玫瑰红色的星云,漂亮得仿佛梦幻一般。直到晨光熹微,老秦一行才收拾设备,踏上归程。“成果辉煌啊!虽然没有找全,但是已经非常成功了!你看这些星图,多漂亮!”观测了一夜的老秦,丝毫不显疲惫,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芒。
除了观测,秦瑞强还开设了网络同步直播,数万人次在线观看了他的直播。他想让那些不能来现场的天文爱好者,也能通过手机看到这如梦如幻的星空。
建一座科技馆,让孩子们学知识
今年60岁的秦瑞强是个“不得了”的人,他的人生充分证明了一句话——“生命在于折腾”。别说,还真让他“折腾”出不少名堂来。
1961年,秦瑞强出生在石家庄市正定县,从小,他就是个“爱折腾”的孩子。“小时候就喜欢鼓捣东西,拆个什么、研究点儿什么,瞎琢磨。”秦瑞强说。可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吃饱饭是每个家庭的第一追求,能让孩子去读书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更深入的学习对秦家来说只能是痴人说梦。秦瑞强只能像同村其他孩子一样,老老实实上几年学,然后踏踏实实外出打工,支撑起一个普普通通家庭的日常生活。
但他是个执着的人,心里有一个梦,他就总也睡不踏实,活不痛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秦瑞强通过奋斗成了一名身家千万元的企业家。生活富裕了,秦瑞强又开始“折腾”起来。
1998年,秦瑞强和亲兄弟一起创办了“河北正定国瑞学校”,聘请退休的正定中学原校长陈守东负责学校管理和教学。秦瑞强对校长唯一的要求就是“允许孩子们折腾,鼓励孩子们折腾”。这里的“折腾”不是调皮捣蛋,而是要鼓励他们善于动手动脑、勇于探索。“我出身农村,没上过一天大学,我想给县里的孩子更多机会,让他们能学科学知识,圆科学梦。”
2000年10月,顶着巨大的压力,秦瑞强又干成了一件“不得了”的大事——他筹建的河北正定科技馆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就算是一座市级科技馆也常常门可罗雀,一座民营的、县级的科技馆,能有什么发展前途?这个问题许多人问过秦瑞强,他总是嘿嘿笑着回答:“没想那么多,就想让农村的孩子学科学多个去处。”
开科技馆之前,秦瑞强是正定县有名的企业家,开科技馆之后,他成了正定县有名的“烧包儿”——这是一句方言土语,比喻那些钱多、瞎浪费的人。
“我知道他们在背后笑话我,我不在乎。”秦瑞强自信地笑着说。
这个科技馆的九大展厅,从展区设计到内容分类、展品布置,倾注着秦瑞强的全部心血。
他考察了国内各大科技馆、博物馆,发现许多城市的自然博物馆和科技馆、天文馆等都是分别建造的,他想让县城里的孩子们能多见世面多学知识,于是决定在馆里设置九个展厅,将天文、物理、自然、民俗等多学科知识融于一体。他想让这间“五脏俱全”的小小科技馆里,容纳一个大大的科学世界。
“为了布展,没少到各地‘化缘’。”他笑着讲述当年的经历,仿佛那些艰难险阻都是趣事。为了丰富展品,他亲自去全国各地采购或接洽。买标本太贵,他就学着自己收集制作,居然把自己锻炼成了标本制作专家,前几天,他还去邢台一所学校教孩子们制作植物标本。
好在他并不孤单,为孩子们实现科学梦,不是他一个人的梦想:河北师大物理系的教授团队帮他设计了物理展厅,法拉第笼、雅各布天梯、静电发生器、海浪发电、手摇发电、电磁加速、感觉电流、共振环等50多件互动器材都出自他们之手;中华航天博物馆给他送来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沙盘、发射塔、发射架、长征系列火箭模型;北京电影制片厂帮他在展厅里搭建起古老的正定街道、牌坊、当铺、酒铺、肉铺、粥屋、面馆、馒头房;石家庄亚光速模型厂厂长低价为他制作了一批导弹模型、火箭模型;某部队院校为科技馆设计了地面场景、作战指挥部、战壕,还赠送了军用帐篷、导弹发射模型、军用吉普车和三轮摩托车;河北省水利厅帮助他建造了黄河大桥、葛洲坝、都江堰、三峡的场景;正定县气象局和电信局帮他设计建造了通信发展史展区……
过程艰难,终有所获。如今,这座占地18000平方米、展览面积11000平方米的科技馆,馆藏展品3万余件;展教功能集科技、影视、天文、民俗、气象、地震、生物、自然、国防、航天、航空、航海、工业、农业、水利、医学于一身。说它小也只是相对而言,其实,在全国,像这样规模的县级科技馆几乎是没有的,远远超过了国家关于县级科技馆的建设标准。
2003年,秦瑞强获得第五届全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创业奖”。时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科技室主任的刘烈,专程到河北正定科技馆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鼓励。
开着大篷车,把科学送到孩子们面前
“不得了”的秦瑞强自己都没想到,科技馆并不是他事业的终点,而是起点。
2004年,秦瑞强接到了一个“科普大篷车”项目。在河北省科协的带领下,开着一辆厢式货车,将一套《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篇——大自然的警示与启示》展板拉到全省11个设区市进行巡展。这次活动为秦瑞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仿佛找到了事业奋斗的新方向。
大篷车本是国外一种流动的民间舞台,民间艺人开着车走村串户地表演,走到哪里就停到哪里,一下子变出一座歌舞剧院或者马戏团。
秦瑞强开着这辆满载科普展板的神奇大篷车,驶进一座一座山村学校,看到那么多孩子眼中的渴求、好奇与懵懂,他的心被深深震撼了。
“你根本想象不到,城里孩子习以为常的星座啊、宇宙啊,对他们来说,像听天书一样。可是,当你手把手教会他们操作天文望远镜,让他们看到星空,他们那种激动啊!让人想落泪……”每当这个时刻,秦瑞强恨不得住下不走了,把自己脑子里所有的知识都掏出来塞给孩子们。
可是,搞一场科普活动,在每一个地方不过是蜻蜓点水,停一下就走,他给不了更多。
回到家里,他想了很多,决定把这件事干起来!“那些孩子来不了我的科技馆,我就把科技馆开到他们家门口去,他们没钱参观,我就免费让他们看。”他决定,“再建一座科技馆——流动的科技馆,把科学知识送到孩子们面前。”
说干就干!开过汽修厂的秦瑞强,利用专业知识将普通的厢式货车脱胎换骨,变成了“移动科技馆”的载体,每到一地,他利用机械将车厢变形、伸展,就能变成一座体积巨大的科技馆,就像“变形金刚”一样。
随后,他又相继研发了“车载天文台”“车载天文馆”“天文科普车”“数字影院播放车”,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至此,他的新一代“科普大篷车”队正式亮相,秦瑞强带领着四辆“变形金刚”组成的车队,踏上了崭新的科普征程。
“免费的科普服务,能坚持多久呢?”在一般人看来,秦瑞强的想法“很傻很天真”,就连秦瑞强自己也没想到,这个看似没有出路的决定,居然让他的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
2007年,河北省科协将所属的“科普大篷车”使用权及每年的配套活动资金,正式委托给正定科技馆。各地政府也开始提供购买服务。每年,秦瑞强都会从各地政府手中接到数十个科普项目订单,除此之外,还有社会团体、学校、企业,名气大了,各种订单接踵而来,秦瑞强竟然真的将科普做成了主业。
从一辆车发展到四辆车,他形容自己是“鸟枪换炮”。这几台“大家伙”上高速都要办理特别通行证,当它们浩浩荡荡开进校园,在孩子们惊异的目光中变身为科技展馆,秦瑞强觉得,那种无比荣耀的感觉,给多少钱也换不来。
老秦每年有200多天在路上,奔波在省内外各个科普活动现场。他的科普大篷车、天文观测车、移动天文台,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获得全场瞩目。不仅是孩子,就连成年人也对它们赞叹不已。
如今的科普大篷车早已具备了更多用途,秦瑞强将科技馆里便携的物理实验设备和数百件标本都搬上了大篷车,经过科学规划设计,这一车厢能同时装载30套可以实际操作的物理设备,以及几百件蝴蝶标本、植物标本。每次在校园里布展的时候,孩子们看着工作人员从大篷车里变戏法一样搬出这么多“宝贝”,总是惊叹地睁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感觉那车厢就是个聚宝盆,怎么搬也搬不完。”
2020年,秦瑞强的车队被中国科协、中国科技馆评为“全国科普大篷车明星车队”。
满怀一腔科技梦,小人物登上大奖台
2016年12月30日,中国科协主办的“典赞·2016科普中国”现场活动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定格精彩记忆,传播科学精神”为主题,现场发布了2016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十大网络科普作品”和“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及“科普中国特别贡献者”。
秦瑞强作为“十大科学传播人物”之一,登上了颁奖舞台。和他一起领取这个奖项的有金涌、刘嘉麒这样的院士,也有叶永烈这样的知名科普大家,秦瑞强形容自己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每年使十几万人次能够到科技馆参观了解科学知识,累计使约3000万人次通过科技大篷车接受科学熏陶。
没有人会真的把他当作一位“小人物”。在科技和科普领域,他早已成为响当当的人物:2016年荣获“河北省科普事业贡献奖”;2017年获“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创新争先奖”;2020年12月,又被国家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了不得”的秦瑞强,没上过一天大学,如今却经常到各地去参加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国内很多专家都跟他讨论过学术问题,秦瑞强并不避讳谈及自己的过去和出身,他希望能通过自身经历告诉孩子们,任何事情,只要你喜欢,只要你肯下功夫,就一定能搞出名堂来。
闲不住的老秦,依然喜欢“折腾”,几辆科普大篷车的改装完善没有使他满足,反而激发了他的创新热情。
为了丰富自己的科技馆,他先后为河北正定科技馆制作的《宇宙与地球结构示意图》《太阳系八大行星运行示意图》,成为学生们喜爱的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工具;他还发明了“新型骨架式充气球幕影院”“科普宣传车”“大篷车展品自动装卸系统”和“自动智能展箱”等几十项科研成果,这些作品都已经获得国家专利。
2019年,秦瑞强把原有的“天文观测车”和“天文演示车”合并改装成“天文科普车”,以完善功能,适应展教需求。河北省科技厅从“中央财政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中,以“多功能天文科普车”给予立项支持。
2020年7月,这个项目通过验收,这辆“多功能天文科普车”具备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天文展览的多种功能,是开展天文科普活动的重器,填补国内外天文科普领域的空白,突破的六项专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20年至今,秦瑞强先后发明了“多功能快速应急搭桥车”“快速连接水陆两用搭桥船车”“多功能武装追捕车”“爬墙消防车”等4项技术,也均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他主导的“天文观测信号网络直播系统”被列入石家庄市科技计划课题,2015年通过验收;他创建的“中国星空网——公众服务平台”,列入石家庄市科技计划项目,2018年通过验收,形成了全国科技馆系统独有的“四车一网”展教体系。同时,他作为制片人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拍摄了系列科普纪录片“走进国家天文台”。
老秦越来越能“折腾”,越“折腾”名堂越多,“七一”快到了,他已经在计划,搞什么活动为“建党一百周年”献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