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8日
第13版:要 闻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03月18日

  (上接第十二版)

  

  专栏50 体育强市

  1.体育场馆建设和健身活动推广。以承办综合性体育赛事为标准,加强我市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积极承接全国综合性体育赛事。加快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普惠工程建设,谋划建设一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推动井陉矿区体育文化综合提升及场馆配套等项目建设,建成全民健身智慧平台管理系统,打造一批品牌群众赛事,增加城市体育元素,输出体育正能量。

  2.竞技体育成绩突破。建设完善业训网络,推动体教融合。进一步加大运动员和教练员培养力度,完善奖励和扶持机制,力争到2025年,保持金牌总数和总分数省内优势地位,力争我市运动员在全运会和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中勇创佳绩,夺金能力持续提升。

  3.体育产业提档升级。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加快体育商贸业发展,建设高水平、全覆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实现体育产品高科技、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比重50%以上,再打造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3个、示范单位5个、示范项目2个。

  4.建设体育文化名城。以体育强市建设为目标,加快打造以西柏坡等红色革命圣地为引领的体育旅游文化,设计规划精品体育旅游路线;打造以滹沱河沿岸景观、奥体中心、裕彤体育中心为核心的城市体育地标文化;打造体育生活方式养成,全民参与健身的体育时尚文化和制度健全的体育制度文化。到2025年,力争举办2-3次包含体育用品展销、学术和赛事活动交流、技术创新为一体的具有全国及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体育博览会,推进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和合作。  

  第五十六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一、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合理衔接和顺畅转移,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基本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巩固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进一步优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逐步推进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人均筹资标准和待遇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基本医疗保险应保尽保。加强社保基金管理,壮大监管队伍,稳妥推进社保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住有所居保障体系,支持首套和改善性居住需求,实施老旧小区、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规范发展公租房,构建政府、企业等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体系。发挥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作用,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支持机构化租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全面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城市主体责任制,规范市场秩序,保持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

  三、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完善低保、特困和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细化特殊困难群体救助政策,依据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将特困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创新社会救助方式,不断完善临时救助政策,提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水平,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开展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支持专业社工机构和专业社工人才发展,鼓励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救助帮扶活动。

  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强化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加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创新发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工作,探索建立覆盖城乡、方便可及的康复器具社区租赁服务网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加强社会关爱,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高龄老人财政补贴标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完善基本殡葬服务保障制度,推动殡葬习俗改革。

  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落实国家生育政策,发展普惠托育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高人口素质。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开发老龄产业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构建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养老助餐,深入开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加强医养康养综合体建设,推动养老事业和康养产业协同发展。

  六、做好退役军人事务工作

  加快推进退役军人事务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新时代双拥工作迈上新台阶,健全完善政策法规及服务保障、接受安置、就业创业、双拥共建、优抚优待等工作体系,推动工作理念从解困型向褒扬激励型转变,工作领域从接受安置工作“一阵子”向服务保障管理“一辈子”转变,工作方式从粗放型向细化转变,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管理工作,努力让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满意,真正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专栏51 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实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险联动”,推动企业职工全员参保、全险种参保,实现单位职工企业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失业保险法定人员应保尽保,保持动态全覆盖;促进更多城乡居民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2.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改造提升。到2025年,推动全市25家以上公办敬老院实施改造,增设失能人员生活服务单元和医养结合照护单元。

  3.居家和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推进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各类社区养老服务站点等平台和网络建设,基本建成15分钟城市养老服务圈。

  4.拥军优抚保障。推动退役军人学历提升、职业技能提升,着力提高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建设军休干部活动中心、优抚医院新院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实验园地等项目建设。 

  第五十七章 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

  

  坚持党管青年原则,着力推进青年优先发展,以石家庄对青年成长更关心、青年对石家庄发展更有为的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为重点,提升青年思想修养,服务青年现实需求,推进青少年权益保障,营造青年友好环境,增进青年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全面推进青年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青年思想修养

  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提高全市青年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引导青年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培养良好个人品德,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年,广泛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面向中学中职学生、大学生、企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青年等不同群体,分类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导。强化网上思想引领,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互联网+”工作模式,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旗帜鲜明地发出网上正面声音。

  二、服务青年现实需求

  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高青年整体教育质量。引导青年参与健康石家庄建设,不断提升青年营养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充实中小学心理健康老师力量,设立心理服务平台,提升青年心理咨询与辅导干预能力,有效控制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加大青年体育设施和场所建设,丰富青年文体活动。促进形成文明、健康、理性的青年婚恋观念,提升青年婚姻家庭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帮扶体系,促进青年更充分就业、更高质量创业。加大公共资源投入,有效缓解青年在房屋居住、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压力。以帮就业为首、扶创业为实、暖家业为重,深化青年“三业”融合升级。

  三、推进青少年权益保障

  维护和发展青少年合法权益,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覆盖青年急需的保障需求。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意识。形成比较完善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格局,建立针对有严重不良行为和涉罪青少年进行教育矫治的有效机制。完善和贯彻青少年权益维护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拓展青少年权益表达渠道,深化“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完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健全未成年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完善对残疾青年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政策,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家庭困难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留守儿童等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

  四、营造青年友好环境

  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营造关心、支持青年发展的良好氛围。优化青年文化环境,丰富青年文化活动。大力选树青年先进典型,深化各类青春建功活动。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内容建设,为青少年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建立有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少年事务联系机制,完善党委和政府与青年社会组织交流机制。在吸引青年人才、改善青年住房、完善青年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出台专门政策举措。支持青年参与国际交往。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历史机遇,引导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贡献青春力量。

  

  专栏52 青年发展

  1.青年思想引领。开展分类引导教育,全市到2025年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少于1000人。面向困难老年人开展“寸草心敬老爱老行动”志愿服务1000场。开展青年诚信体系建设,培育“小青星驿站”100个。到2025年重点建设青少年社会组织100个,建成1500人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2.青年发展促进。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到2025年培育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100个。打造“相约省会 牵手人生”青年婚恋交友品牌,到2025年开展活动100场、覆盖青年2万人次。开展“为了明天”青少年维权公益项目征集,到2025年实施项目50个。

  3.青年友好共建。大力选树青年先进典型,到2025年选树各类青年先进集体500个,培养青年拔尖人才400名。积极推动“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到2025年引导1000名青年人才在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经济等各领域全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五十八章 统筹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推动妇女儿童保护、残疾人事业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一、加强妇女儿童保护

  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原则,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障男女两性平等获得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婚姻财产、土地权益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让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成为国家意志、公民素养和社会风尚。做好三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形成主体多元、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重视妇女人才的培养使用,提高妇女参政比例。加大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等建设力度,构筑妇女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的平台。

  二、发展残疾人事业

  坚持“弱有所扶”原则,完善残疾人帮扶制度和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充分参与和社会融合,建立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多元投入格局,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残疾人提供更加稳定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促进城乡残疾人就业创业,提高残疾人参与和发展能力。推动残疾人基本服务均等化,帮助残疾人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保障残疾人权利,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环境和便利化条件。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和助残志愿服务。加强和改善残疾人帮扶,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能力。发挥残疾人的主体作用,激励广大残疾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广泛参与社会生活。

  

  专栏53 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

  1.妇女发展。夯实妇联组织基层基础,建立联系服务妇女群众的“妇女之家”100个。开展好“千场巾帼大宣讲”“千场志愿服务活动”“千名典型带万人”的宣传引领服务活动等。到2025年,创建农业、手工、旅游、家政示范基地不少于80个,开展线上线下技能培训100场次,受益妇女不少于2万人次;普法宣讲100场。

  2.家庭教育。到2025年,利用家校共建示范基地和家庭教育示范基地,举办家庭教育活动1000场,在各级妇联微信公众号发布家庭教育微课堂2000场次。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工作,选树市级最美家庭500户,各级最美家庭5000户。全市各级妇联开展最美家庭传递活动200场,吸引更多家庭学最美促和谐。

  3.儿童家园。加强公益性儿童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提高利用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儿童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市儿童福利院建设工程。充分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推进建立残疾儿童幼儿园,最大限度挖掘和发挥残疾儿童潜力。落实省、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方案,建立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推动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4.康复器具展销中心。坚持就近就便、方便实用的原则,在人口密度大、残疾人和老年人多的区域,展出“助行类、护理类、如厕类、护具类、视听类、医疗类、进食类、益智类”等康复辅助器具,提供“展示、适配、租赁、销售、体验”五大服务,让更多老年人和残疾人感受到康复器具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5.残疾人就业。完善残疾人就业网络平台,加快建设残疾人医疗中心,帮助精神、智障、言语、肢体等残疾人巩固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推进残疾人实训中心建设,积极承担残疾人技师培训、残疾人专职委员培训、残疾等级鉴定医生培训,残疾人成人教育培训,残疾人医疗按摩师培训等,进一步提高全市残疾人工作者服务水平、残疾人专业技能水平。 

  

  第十六篇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化社会治理改革,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五十九章 筑牢安全发展底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守安全红线、强化安全底线、筑牢安全防线,构建“大安全”体系。

  一、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严格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严防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扎实开展燕赵净网行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错误思潮。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市人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二、保障经济安全

  稳定粮食生产,建立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健全粮食储备运行机制,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加强能源供需形势动态监测,及时分析研判各类要素保障形势,加强预测预警,提升能源应急处置水平。全面提升供电安全可靠性,提高成品油供应能力,强化天然气调储设施建设。加快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强化金融风险监测预警,规范发展地方金融组织,切实防范并有效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金融违法犯罪活动,支持驻石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数字金融,全力打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攻坚战。

  三、保障网络安全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可信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协同治理,形成“一盘棋”网络安全工作格局。完善监督管理、信息通报、协调会商、应急处置等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开展网络安全考核评价。加强网络安全技术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一体化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体系。压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不断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信息、数据资源和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维护网络安全。

  四、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推动经济建设项目贯彻国防要求,提升驻石部队保障社会化水平,扩大军地优势资源共享共用。加强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机制有效衔接,推进人民武装、经济装备、交通战备等动员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人民防空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着力构建军地联合、统一高效的指挥体制。完善国家人防重点城市基本指挥所和机动指挥所功能,重点推进信息传输网、预警报知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等建设,充实完善人防数据库,全面提高综合信息保障能力。按照就地就近疏散要求,科学规划城市人口疏散地域建设,有计划组织开展疏散掩蔽演练。按照地上与地下相配套、专用与兼用相结合的原则,依法依规抓好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工作,保持人防工程建设面积与城市人口增长相适应。“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人防工程面积达到350万平方米。加强民兵预备役队伍和新型专业保障队伍建设,完善编兵企业、民兵个人优待政策,强化军事设施保护,深化普及全民国防教育,推进军地平安建设,建立完善军地联动协作机制。完善军地应急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军地应急训练条件开放共享,做好应急救援物资装备、救援力量需求对接和能力保障。

  

  第六十章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化解机制,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强化安全生产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抓好应急管理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建设,督促指导各行业、各领域落实安全责任,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日常监管和隐患排查力度。严防特大事故发生,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系统梳理和修订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疫情防控、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组织、消防救援人员、危险化学品安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强化基层监管力量。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安全监管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实施更加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举措,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持续开展国家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巩固提升工作。

  二、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重处违法犯罪,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培训,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深入落实农药兽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提升行动、校园食品安全守护提升行动等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推动学生营养餐产业化发展。实施药品安全放心工程,合理划分市县两级监管部门事权,建立层级职责分明的监管责任体系。深化隐患排查防控风险,对药品、医疗器械实行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加大对高风险医疗器械和社会关注产品的检查范围和频率,实施智慧监管,加强技术支撑,不断提升药品检验能力。延长公共卫生应急产业链条,打造国家级医疗物资应急保障示范城市和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供基地。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健全追溯机制。

  三、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底数。完善自然灾害预防体系,加强气象、水旱、地震、地质等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提高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合理规划救灾物资储备布局,完成市县两级应急储备库建设任务。强化防火能力建设,按轻重缓急有序安排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指挥系统、林火视频监控系统、望火楼、防火检查站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配套装备储备。完善救援队伍体系,统筹安全生产、地震救援等各类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健全完善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全社会共同响应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充分利用现有或拟建公园、绿地、人防工程等设施,加强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加强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安全评估和监管。

  

  专栏54 应急管理

  1.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做好第一次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摸清全市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市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我市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2.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利用两年时间,使主城区达到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标准,初步建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到2025年,力争全市二分之一县(市、区)达到安全发展城市标准。

  3.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加强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企业和消防重点单位联网监测系统建设,健全市、县安全生产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机制,实现森林草原、地震、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灾害的分类监测、分级预警,汇聚共享全市自然灾害相关信息,全面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的综合监测和预警能力。

  4.精准救援信息系统建设。开发建设突发事件应急通信系统和指挥系统,更新和完善应急通信装备,实现现场指挥通信能力、综合指挥调度能力、大数据采集分析能力和预警信息发布能力的有效提升。

  5.应急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统筹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组建应急管理高端智库,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应急管理咨询和服务,助力应急事业发展。全面推动实施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动,以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各类特种作业人员为重点,深入开展安全技能提升教育培训。

  6.应急物资储备。加快建设井陉县华北特种防护装备生产研发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保障基地,提高企业战时应战、急时应急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物资储备优势,满足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应急需要。 

  

  第六十一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坚持专项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有机融合,防化并举、标本兼职,增强社会治理整体性和协调性,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不断开创平安石家庄新局面。

  一、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体系建设。完善群众参与的制度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整合资源力量,强化精细管理。巩固扩大乡镇街道和基层综合执法改革成果,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健全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巩固提升“红色物业”城市社区全覆盖工作成效,推动实现城镇社区“红色物业”全覆盖。健全农村、社区组织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全面构建"5+N"网格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物业管理和出租屋管理。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基本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深化平安省会创建,聚焦影响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提高社会治安防控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建立职能科学、事权清晰、指挥顺畅、运行高效的现代警务管理体制,健全完善大数据支撑下的高效警务运行体系,加强以派出所为重点的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民化。建立情指行一体化联动的情报指挥体系,加强公安技术手段建设,提升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深化“雪亮工程”“智慧平安社区”“智慧交管”等信息化建设,完善打击犯罪合成化、扫黑除恶常态化等机制,提升打击新型、多发性、跨区域犯罪能力,有效减少各类违法犯罪,使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不断增强。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落实防范措施,加强对新型业态的安全监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实有人口和租赁房屋治安管理。加强对重点人员的服务管理,建立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机制,有效防范个人极端案件。

  三、完善社会矛盾调处体系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评估机制,确保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加强信访工作,突出事要解决,完善领导干部包联和接访下访制度,提高“网上信访”水平和质效,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通道,确保“北京不去,河北不聚”。完善信访信息系统,实行网格化管理,以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进行疏导、稳控。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强化“诉调对接”“警调对接”“访调对接”,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衔接和快速流转,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进县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设,整合各种调解力量资源,为群众提供全覆盖、全领域、全过程的优质服务。充分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化解调处矛盾纠纷,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

  专栏55 社会治理

  1.智慧公安。推进支撑公安业务和政务服务的基础网络与数据平台建设,提升公安大数据中心功能;创新和完善打击犯罪新机制新手段,提高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控制力。进一步提升公安物联感知网络、情报决策分析、一体化通信指挥平台建设,加强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群体性事件等工作的预警和应急响应。

  2.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构建社会治安防控实战应用平台、智慧街面巡防管控、智慧行业场所治安管控、地铁公交智慧防控、大型活动智慧安保防控、智慧安防小区管控、新兴业态管控等治安系统,推进公安技侦手段建设工程,打造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2021-03-18 1 1 石家庄日报 content_36314.html 1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