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8日
第10版:要 闻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03月18日

  (上接第九版)

  

  专栏39 乡村建设行动

  1.农村厕所改造。按照地上卫生化、地下无害化、使用方便化“三化”要求,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和提升,实现应改尽改;建立完善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和长效管护体系全覆盖。

  2.农村污水处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957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实现1972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运维管理机制。

  3.农村垃圾处理。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采取因地制宜、源头减量、资源回收、就地利用、集中无害化处理的方式,持续巩固“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转、 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长效机制。到2025年,农村(建制镇和村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4.村容村貌提升。因地制宜开展村街小巷道路硬化,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完成村庄绿化面积10万亩,全市美丽庭院达到总户的80%,精品户达到20%。

  5.美丽乡村提升。推动182个省级美丽乡村提档升级,到2025年,打造省级美丽乡村600个。在持续推进平山西柏坡、正定古城、栾城三苏、鹿泉抱犊寨片区基础上,再建设井陉古村落、藁城世纪大道、灵寿车谷砣、晋州人民公社、井陉矿区等5个以上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打造我市美丽乡村新集群。  

  第三十九章 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开展整县整乡试点工作。加快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实施办法,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规范土地流转价格形成,引导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完成房地一体宅基地登记颁证基础上,加快数据交汇入库。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审批实施程序、节余指标调剂及收益分配机制。

  二、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构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系,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模式。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明确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继承、抵押担保、有偿退出等权能。有序开展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盘活农村资源性资产,激活农村经营性资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受益。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或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将村干部报酬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挂钩。到2025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以上村占比达到70%以上,培育发展一批集体经济强村。

  三、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代耕代种、农业生产托管、联种联收、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加大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抵押担保、农业保险、设施用地等相关政策落实,确保农民稳定增收。到2025年,省、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分别稳定在170家、430家左右;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达到260家,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达到800家。

  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推广“政银担”金融支农模式,依托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专属金融产品,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积极稳妥开展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房所有权抵押贷款,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保持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做好监督管理、风险化解、深化改革工作。深入开展“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加强对农业信贷担保放大倍数的量化考核,提高农业信用担保规模。引导保险机构开发针对性强、保障范围广的自然灾害险、特色产品险、农产品价格和收入险等险种,探索“保险+信贷”“保险+期货”模式,构建涵盖财政补贴基本险、商业险和附加险等农业保险产品体系。

  专项40 深化农村改革

  1.农村宅基地改革。创建国家和省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健全宅基地管理责任体系,落实国家或省级宅基地改革试点任务。

  2.农民承包地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

  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通过就地入市、调整入市和整治入市等多种形式,努力形成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的多元化入市主体。

  4.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制度,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规范管理,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

  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深化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国家和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到2025年,省、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分别达到170家、450家,省、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分别达到260家、800家。

  第四十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为与乡村振兴衔接奠定基础。

  一、全面落实衔接过渡期政策

  依据脱贫县的脱贫摘帽时间,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在此基础上,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由集中资源脱贫攻坚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抓紧出台各项政策完善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过渡期内资金投入不减,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绩效水平。筛选确定一批脱贫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研究提出政策支持清单,进行集中帮扶支持。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综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实行定期检查,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持续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支持脱贫县每县培强1-2个特色鲜明、要素聚集、产业融合、竞争力强的特色主导产业。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稳定脱贫劳动力外出就业。办好扶贫车间,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加强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脱贫人口稳定就业能力。在脱贫地区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持续加大搬迁人口产业就业扶持力度,继续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三、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有针对性地落实产业、就业帮扶措施,帮助提升内生发展能力,依靠双手勤劳致富。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在计算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全面转向乡村振兴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引领,统揽脱贫地区各项具体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带动建设项目和具体工作举措统筹部署推进。完善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机制,继续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在西部山区确定一批重点帮扶县、帮扶乡镇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其可持续发展和内设发展能力。继续发挥行业帮扶、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作用,凝聚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合力。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

  

  第十一篇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完善空间治理,提升城镇能级,构建主体功能突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空间开发新格局。

  

  第四十一章 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市县比较优势,优化完善城市化、农业、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和保障系统。

  一、完善空间规划体系

  全面对接国家和省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按照“全域统筹、多规合一”思路,高标准、高质量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布局。完善规划法规政策体系,强化规划监督实施,严格审批和监管,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运用智能技术提升规划感知适应能力,提高国土空间精治、共治、法治水平。

  二、提高空间利用水平

  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城镇空间在开发容积率和用地类型比例等强制性指标控制下,实行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统筹协调区域产业用地,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障国家战略与重大工程实施、“两新一重”建设、重大产业项目、民生工程建设等需要。推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推动分散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或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集中,强化国土综合整治,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用地效率,因地制宜盘活利用农村低效和空闲土地,深度挖潜、盘活利用工矿废弃地,优化国土空间利用结构。

  三、实施差异化空间政策

  完善空间治理政策体系,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实行差异化绩效考核,分类精准施策,赋予组团城区和重点县城等优势地区更大发展空间,给予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困难地区更多有效转移支付,加快建立产业跨地区转移利益共享合作机制,综合运用土地资源整理、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筑、城市有机更新等多种方式,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

  

  第四十二章 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

  

  不断提升空间治理效能,加快构建与现代省会定位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未来发展方向相契合的空间格局。

  一、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优化功能分区,构建“一核一环一山一水一特色”的产业空间协调发展格局。突出“一核”引领,积极推动市内四区“转二优三”,聚集现代商贸物流、金融、科技服务和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打造高端服务业发展高地。强化“一环”支撑,依托正定、石家庄高新区和新三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及临空产业、国际物流等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标杆。优化“一山”生态,依托沿太行山县(区),注重与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衔接,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运动休闲、健康养老产业,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样板。促进“一水”融合,依托滹沱河沿岸县(市、区),做强滹沱河经济带,统一规划滹沱河沿线产业布局和生态建设,集聚高端会展、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和旅游度假休闲产业,打造滹沱河文旅商科产业发展廊带。壮大“一特色”产业,依托具有传统优势产业地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新兴产业集聚化、基地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专精特新”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集群。

  二、加快特殊类型地区发展

  支持行唐、平山、灵寿、赞皇、井陉等革命老区加快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有序推进生态移民。用足用好国家资源枯竭转型和采煤沉陷区治理政策,全面推动井陉矿区转型发展,重点发展一批特钢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制造等接续替代产业,吸纳失业矿工、棚户区改造回迁居民再就业,支持矿区打造“科技特钢城,品质新矿区”。加快推动长安区等城区老工业区振兴发展,统筹推进企业搬迁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建设制药、纺织、钢铁等工业博物馆,重点发展设计咨询、科技、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工业旅游、演艺、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和平路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带”。

  

  第四十三章 完善城镇体系

  

  大力推行“大县城”发展策略,加快发展以县城为主体的中小城市,分类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城镇等级结构完备、功能定位明确、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先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一、实施县城建设品质提升行动

  聚焦打造石家庄都市圈战略支点,以创建“文明城、园林城、森林城、卫生城、洁净城”五城同创为抓手,科学规划县城发展规模和布局,统筹县域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推进人城产教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独具特色、靓丽多彩、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美丽县城。因地制宜引导人口与产业向县城集聚发展,科学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县城集中。完善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县城风貌特色和宜居品质。将基础条件好、区位条件优、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强的新乐、晋州培育成为次中心城市,适时推进具备条件的县撤县设市。支持平山、赵县、高邑等其他县城发挥比较优势,精准定位、错位发展,建成一批充满活力的新生小城市。到2025年,建成平山、新乐、晋州、赵县、高邑、井陉、元氏7个主城区人口20-50万人的I型小城市。

  二、培育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

  分类推进中心镇特色化发展,推动市区周边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卫星城,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发展成为专业特色镇,远离市区的小城镇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按照小城镇标准打造乡驻地,提升乡域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撤乡设镇。开展小城镇人居环境整治,完善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创新社会管理模式,重点培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旅名镇等特色小城镇。实施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承接疏解、创新创业、专业集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为方向,打造30个左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

  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激励机制,积极吸引各方面人才落户石家庄。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保障未落户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迁入地享受城镇义务教育。推进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统筹做好“人”“钱”“地”等文章,积极引导人口、资金、产品、技术等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推动要素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在乡村的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同质化,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城乡交通、供水、环卫基础设施建管一体化,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专栏41 新型城镇化

  1.市政设施现代化。加快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正定新区停车场、主城区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

  2.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健全医疗卫生设施,完善教育设施,改善养老托育设施,发展文旅体育设施,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健全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改善县城公共厕所。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优化市政交通设施,完善市政管网设施,发展配送投递设施。推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完善产业平台配套设施,提高冷链物流设施、城镇商贸设施、县城要素配置平台等建设水平,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

  3.县城“四城”同创。组织开展全市县城森林城、文明城、卫生城、洁净城创建行动,力争到2025年,全市县城国家级森林城达到1-2个、文明城达到1-2个、卫生城达到5-6个,省级洁净城达到23个。

  4.县城园林建设。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和省级生态园林城为抓手,加大园林绿化资

  金投入力度,实施县城增绿提质行动,打造一批设计高水平、施工高标准、地域特色突出的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带,同时提升精细化管护水平,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征,山清水秀的美丽县城。

  5.特色小镇。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布局、突出特色,打造30个左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重点支持鹿泉君乐宝乳业小镇、栾城精英动漫文化创意小镇、井陉县蓝城康养小镇、藁城区九门文化古镇、新乐东方艺术小镇、元氏县封龙文化康旅小镇、灵寿县锦绣大明川休闲度假康养小镇等建设。

  

  第十二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提升石家庄文化软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

  

  第四十四章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推动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加强理论宣传阵地建设。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弘扬“西柏坡精神”,传承和保护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文艺创作高地、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主阵地,创建中国红色文化弘扬光大示范区。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平山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正定以人民为发展中心的实践地引领作用,建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基地,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以石家庄日报、石家庄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为主导,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

  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正确政治方向和研究导向,加快构建有效支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发挥社会科学基金的引导作用,打造社科精品,推出更多具有广泛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立足石家庄市委党校、石家庄社会科学院等理论研究优势,强化新型智库建设,完善对策研究供需联动机制,提高智库精准服务科学决策水平。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建立有力有效的人才激励和奖励机制,建设扎根省会、服务全省、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哲学社会科学专家。

  三、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数字化新媒体,打造一批市级新型主流媒体,推动石家庄报业集团、石家庄广电传媒集团等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石家庄APP、无线石家庄APP。不断提高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优化媒体结构布局,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一批有竞争力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办好面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公众号,拓展主流舆论传播渠道。

  

  第四十五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夯实现代省会、经济强市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追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载体,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选树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广泛学习宣传,加强关怀礼遇帮扶,大力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健康文明、向上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气。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运用法治手段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实施公益广告传播工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群众身边处处可见的正能量。

  二、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施石家庄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弘扬英烈精神,使红色文化成为人们的重要精神力量。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创新形式和内容,提升思想道德内涵,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广泛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加强双拥宣传教育,营造尊重尊崇军人和退役军人的浓厚氛围。注重通过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乡规民约等向社会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维护主流价值和公序良俗。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广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三、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开展“井陉太行天路精神”等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塑造良好社会心态,全面提高文明素质,全面提升人文品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提升全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引导全市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进全体市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开展科学素质提升活动,办好《科学说》和《科普周刊》等电视、报纸栏目,充分利用全国科普日、自主创新大讲堂等平台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全民阅读,重视青少年和儿童阅读,关注劳务工阅读,办好石家庄读书月等品牌活动。

  

  第四十六章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以“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激发全市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发展文化市场主体

  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承办好国际杂技艺术节、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等各类艺术赛事及活动,鼓励各院团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艺术赛事,通过“以戏推人”出精品出人才,争列国家级、省级奖项,繁荣发展文艺创作。培育发展一批特色文化小镇和文化产业园,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兼并重组,打造龙头文化企业。继续举办各类文创和旅游商品大赛,推出一批丰富多彩、质优物美、代表石家庄特色的文创和旅游商品。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6个。

  二、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制定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持续深入推进正定古城保护,加快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行唐故郡遗址公园建设,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石家庄段)建设。着力打造高等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加快智慧旅游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石家庄旅游景区品位。开展全域旅游创建,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培育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打造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办好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拓宽旅游业投融资渠道。构建快旅慢游交通网络,完善自驾旅游和自助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石家庄知名度、美誉度。

  三、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深入实施“互联网+”,积极运用新兴传播技术,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基于数字技术应用的新兴文化业态。建立健全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新要素互动衔接,推动有关科技创新成果向文化生产力转移,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产业领域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鼓励文化消费,培育消费群体,拓展文化市场空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讲好石家庄故事,传播石家庄声音。

  四、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推进文化交流合作,着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实施国有文化企业“双效考核”,推进报业传媒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演艺集团深化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下转第十一版)

2021-03-18 1 1 石家庄日报 content_36311.html 1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