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八版)
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完成市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深化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组建一批符合我市产业投资和发展方向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主动寻求与大型央企省企及优秀民企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提升市级国有企业竞争力、创新力。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优化管资本的方式手段,统筹管资本要求,改进考核评价体系,扩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范围,充实投资运营公司资产、资金,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
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健全落实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机制,提高经济治理能力。实施投资建设项目标准化工程,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和实施程序,完善政府投资全过程监管制度,提升政府投资管理水平。选择有条件的区域推广应用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一会三函”模式。完善招投标制度,健全招标人决策机制,进一步落实招标人自主权,在评标定标环节探索建立能够更好满足项目需求的制度机制。
三、深化财税改革
全面落实国家税制改革部署,推进增值税、消费税、房地产税等税种改革,逐步降低间接税比重。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探索包容审慎的税收征缴方式,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培厚税基培强税源。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扩大内需、自主创新、重点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保障改善民生的支持力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大财税改革力度,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强化绩效管理。创新财政支持方式,规范有序推进PPP模式,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撬动作用。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完善财政重大风险防控机制,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
第三十五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坚持平等准入、出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加快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下坚实制度基础。
一、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推进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研究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机制,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完善城镇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和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政策,推动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健全补充耕地指标调剂办法,保障建设用地区域占补平衡需求。完善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土地二次开发利用机制,以亩均效益为导向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
二、深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以完善劳动就业法律制度为抓手,打破城乡、地域、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积极顺应新产业和新用工形式的变化,使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畅通职称评审渠道。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制定职业标准,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畅通海外科学家来华工作通道。
三、深化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加快金融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搭建多层次融资信息和对接平台,完善常态化政银企保联动机制。支持石家庄股权交易所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深度扩展与京津金融合作。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信用信息深度开发利用,增加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鼓励商业银行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加强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法治化退出机制。
四、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加大基础研究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力度,健全多元化技术研发支持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研究制定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归属和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鼓励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市场化、企业化发展。完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与京津共建一批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众创空间和新型研发机构。
第三十六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为市场主体服务,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一、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持续跟踪、定期评估市场准入有关政策落实情况,全面排查、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完善有利于项目落地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实施民营企业“百千万”提升工程,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实施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税费、融资等优惠力度,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完善资源要素保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完善领导包联机制,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建立健全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
二、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持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深入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实现一网通办、推进跨省通办,抓好市县乡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力度。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强化信用应用,建设“诚信石家庄”,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畅通市场主体对隐性壁垒的意见反馈渠道和处理回应机制,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改革生产许可制度,推进产品准入改革,构建产品质量社会共治机制。建立各类市场主体便利、高效、有序退出制度,改革企业注销制度,健全破产制度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建立公平竞争制度,依法保护各方权益,维护竞争公平有序,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建立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向市场主体有序开放机制,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完善信用修复机制,推进诚信石家庄建设。
四、营造公正有序的法治环境
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护企业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建立健全因规划调整、政策变更等造成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受损失的救济补偿机制,依法打击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审慎采取强制措施,禁止超范围、超标的查封扣押冻结,依法保障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行非现场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专栏37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1.国有企业强身健体。将现有30余家市级国有企业进行整合重组为十几家大中型企业集团,组建2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2.民营企业“百千万”工程。扶持和推动百家民企集团发展壮大、千家领军民企提质增效、万家民企加快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制造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百年老店和民企航母。
3.创建信用示范城市。夯实信用体系建设制度基础,强化信用应用和“信易+”工程建设及推广,深化诚信示范创建和诚信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打造“诚信石家庄”形象品牌。
第十篇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发展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三十七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保粮食、保供给、调结构、促增收”,坚持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不断优化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加快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发展步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坚决遏制基本农田非粮化倾向。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为重点,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升粮食产能和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到202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96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420万吨以上;累计建成并持续保有高标准农田面积490万亩,农业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60万亩。
二、实施现代种业发展行动
建立以“企业商业化育种为主体,农业科研院所公益性科研为支撑,产学研用协调发展”的特色种业发展体系,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2-3个。强化农作物良种科研攻关,提高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在节水型小麦、优质强筋小麦、专用型小麦、粮饲兼用型玉米等方面培育一批具有应用推广前景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加快杂粮、蔬菜、食用菌等优良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大适宜机械化播种、管理、收获等环节的新品种推广力度,建立3个市级和9个县级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引进和培育粮油作物品种15-20个,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1-2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建设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30万亩。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实施现代畜禽种业工程,以生猪、蛋鸡、奶牛和肉牛为重点,加快推进畜禽遗传改良,提升畜禽育种创新能力。
三、优化农业结构布局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平原地区推动粮食和特色产业面积“双稳定”、品质“双提升”;山区丘陵地区推进旱地作物结构调整,打造环省会“都市农业区”、平原“高效农业区”、西部“生态农业区”,建设太行山中药材产业带、滹沱河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打造全国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化粮食种植结构,重点推广节水抗逆优良的强筋小麦品种和青贮玉米、优质蛋白和粮饲兼用玉米品种,着力发展张杂谷、“双高”大豆、甘薯等杂粮,推广高产多抗品种和简化栽培技术,推行粮豆轮作,种地养地结合。推进优质果蔬、道地药材、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打造京津冀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到2025年,优质专用小麦达到200万亩,订单生产达到50%;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张杂谷面积达到20万亩左右;优质大豆面积达到65万亩以上;甘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蔬菜(瓜)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总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果树面积稳定在87万亩左右,其中现代果园面积达到30万亩,果品总产量190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做强做优奶牛、生猪、蛋鸡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肉牛、肉羊、肉鸡三大新型特色产业。提升石家庄奶业战略地位,实施奶业振兴计划,健全优质奶牛良繁体系,加快奶牛场智能化改造,打造一流奶源基地。稳定生猪生产,支持晋州、正定、新乐、藁城等生猪调出大县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稳定发展东部平原生猪产业片区,扩大西部山区生猪规模。到2025年,全市生猪存栏稳定在235万头左右,蛋禽存栏达到7000万只,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万吨,奶牛存栏达到27万头;全市饲草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4%,大型规模养殖场实现全程机械化。
四、大力发展“四个农业”
巩固提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果,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实施农机装备提升工程,到202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100万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超过98%。实施农业创新驿站创建工程,推进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转化,促进产学研用企深度融合,增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支持市农科院深化与京津优势科技资源合作,建设全国一流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围绕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攻克作物种质与育种技术、重要灾害防控及减灾“卡脖子”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持续实施农业节水、节肥、节药行动计划,提高绿色农产品供给水平,到2025年,实现农业节水1.5亿立方米,主要农作物(氮肥)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全市基本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整市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畜禽粪污治理力度,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保持100%,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开展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示范区创建,农膜回收率达到85%。实施区域公用品牌和骨干企业品牌培育项目,加快培树一批特色鲜明的“石”字号农业品牌。支持各县(市、区)依托特色优势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把藁城宫米、赵县雪花梨、晋州鸭梨、新乐西瓜、平山元坊苹果、行唐苹果等打造升级成国内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区域公用品牌。鼓励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商标注册,加大对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国家级和省级品牌申报力度。到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14个以上(其中国家级1个以上),行业领先企业品牌达到10个以上,全市力争打造7个品牌价值超10亿元的农业领军企业品牌。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大抽检力度,开展专项整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治理能力,牢牢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全面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到2025年,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可追溯;每年制修订市级以上农业地方标准5项,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
五、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深挖田园风光、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以环省会“三区一县”和沿高速、沿高铁、沿国道、沿滹沱河两岸发展为重点,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着力构建集生产生态、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养生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深化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重点培育以君乐宝乳业、长城果品等10个以上年产值超20亿元的优势产业加工集群,全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总产值超过300亿。稳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众筹合作、会展农业等互助共享经济,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个性化加工配送等新型业态,推动农业发展模式创新。
专栏38 现代农业
1.提升粮食生产能力。采取“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单产、降低成本、订单生产”等有力措施,提高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到2025年,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到200万亩,其中订单生产达到50%;玉米实现高产、专用;张杂谷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双高”优质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0万亩,实现年度压减农业用水0.8亿立方米。
2.提质增效特色产业。实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县域全覆盖,“万元田”面积达100万亩以上。高标准打造藁城番茄、高邑黄瓜、新乐西瓜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30个市级高端蔬菜示范园。到2025年,蔬菜(瓜)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6万亩;果树面积稳定在87万亩左右,其中现代果园面积达到30万亩。建设太行山中药材产业带,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
3.提质畜牧水产业。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化水平,使用节水、节料、节能养殖工艺,提升疫病防疫水平,促进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新希望六合、君乐宝、三元乳品、行唐首农种禽、晋州观赏鱼业等优质畜牧水产业发展。到2025年,全市生猪存栏稳定在235万头左右,蛋禽存栏达到7000万只,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万吨。“十四五”期间保持重大动物疫情清净状态。
4.奶业振兴。以“奶源基地建设、培育领军企业、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为主攻方向,推动全市奶业振兴。到2025年,奶牛养殖场全部为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牧场,奶牛存栏达到27万头,生鲜乳产量达到100万吨,全市饲草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打造新乐、行唐奶牛养殖示范区,创建新乐、鹿泉、行唐3个乳品加工产业集群,支持君乐宝、三元等乳品龙头企业争创国际知名品牌。
5.农产品加工集群。全市重点培育10个以上年产值超20亿元的优势产业加工集群,全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总产值超过300亿元,省级龙头企业达到80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32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2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110家。
6.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实施高端设施改造提升,推动科技创新、品牌创建、产业融合、绿色发展。推动藁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争创省级精品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7.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以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布局建设一批骨干、区域、乡镇、村街四级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冷藏保鲜设施主体建设100个。
8.生态休闲农业示范。以滹沱河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批集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
9.农业科技推广。整合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员、特聘农技员及农业示范主体,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创建农业科技网络书屋1万个,建设50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10.现代种业提升。到2025年,引进和培育粮油作物品种15-20个,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1-2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建设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30万亩。
11.智慧农业。到2025年,打造形成100个规模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展示、创新、应用示范区,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化应用率达到100%,行政村益农信息社达到全覆盖。
1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种养密集区域,推进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农业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市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
13.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快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和服务机制创新。力争到202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氮肥)达到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
14.农业品牌提升。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品牌价值高、综合竞争力强的自主品牌和驰名商标,到2025年,培育超10亿元企业品牌达到7个,区域公用品牌14个以上。
15.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治理能力,到2025年,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可追溯。推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园区、“菜篮子”大县、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整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到2025年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0%以上。
第三十八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全面进步。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主城区通往西部山区县的路网畅通工程建设,完善贫困地区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交通服务。全市乡镇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率达到60%以上,县城20公里范围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率达到80%以上。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加快推动元氏县潴龙河、栾城区潴龙河、赞皇县泲河及元氏县槐河河道治理,新增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500平方公里。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新建、改造农村电网2000千米以上。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地热、太阳能等清洁供暖方式,有序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完善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网络,确保全天候服务通畅无盲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打造农业物联网集成应用典型,规模化设施种植、畜禽和水产养殖智能化应用比例达到70%以上。
二、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行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政策,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到70%以上。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政府补助标准、个人缴费和受益水平。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每个县(市、区)建设1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至少建设1所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供养服务设施。
三、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整体村庄全面开展卫生厕所改造,推广普及水冲式厕所,实现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和长效管护体系全覆盖。新增957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实现1972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实现全覆盖。编制村庄建筑风貌导则,支持建设功能现代、风貌乡土、经济合理、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健全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3年内完成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实施村庄绿化行动,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50个、省级森林乡村50个,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完成村庄绿化面积10万亩。持续实施村庄硬化亮化工程,村内主街道和巷道实现全面硬化、亮化。开展美丽庭院示范创建,全市美丽庭院达到常住户的80%,精品户达到20%。
四、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统筹县城、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集聚提升一批、城郊融合一批、特色保护一批、搬迁撤并一批。推动182个省级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树立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新标杆;环行政中心、环风景区、环沿交通干线,点线片面,梯次推进,打造省级美丽乡村新方阵,到2025年,打造省级美丽乡村600个;在持续推进平山西柏坡、正定古城、栾城三苏、鹿泉抱犊寨片区基础上,再建设井陉古村落、藁城世纪大道、灵寿车谷砣、晋州人民公社、井陉矿区等5个以上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总数达到9个以上,打造我市美丽乡村新集群。优选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统筹规划、连片打造,重点布局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协调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建设,示范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五、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
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坚持全域规划,统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通的制度性通道。推动县城扩容提质,城区人口超过20万的县城按照中等城市标准打造,不足20万的县城按小城市标准打造。积极推进扩权强镇,有序发展特色小城镇,到2025年培育30个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经济发达镇、工业强镇、商贸重镇等特色小城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研究制定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的具体办法。
(下转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