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8日
第03版:要 闻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03月18日

  (上接第二版)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开拓创新、苦干实干、稳扎稳打,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确保抢占发展制高点,走在全省前列,开启谱写新时代现代省会、经济强市建设的新篇章。

  

  第三章 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石家庄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现代省会、经济强市。全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跻身创新型城市前列;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省会、平安省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石家庄,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根本好转,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天蓝地绿山青水秀成为普遍常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对外开放平台,省会国际化和知名度及影响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第四章 总体要求

  

  石家庄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总书记对这片土地的知之深、爱之切,始终激励着我们感恩奋进。必须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石家庄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坚决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以“4+4”现代产业统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四种类型经济”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以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引领省会高水平开放发展,以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引领省会高水平创新发展,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现代省会、经济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执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集中力量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破除影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把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作为政治职责、为政之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按照“建设现代化省会,打造全国创新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一极”发展定位,高水平构建石家庄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4+4”现代产业,高站位统筹“四种类型经济”,高标准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科技中心地位、产业发展能级、城市发展魅力,全力打造中国数字新城、中国健康城,在现代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四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纵深推进,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加完善,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上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质量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再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6%以上、10.6%,总量分别达到8000亿元、1000亿元,省会首位度进一步彰显,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和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步伐显著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完善,营商环境达到先进城市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开发区能级大幅提升,空港、陆港、海港“三港”融合程度显著提高,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

  ——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新三区和正定县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城镇体系更趋合理,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轨道上的石家庄”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主城区建设更有品位、管理更加精细,县域城镇功能更加完善,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发展魅力日益彰显,石家庄现代化都市圈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迸发,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生态文明建设显著进步。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污染加快退出全国“倒十”,环境容量得到有效拓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全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充分统筹结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7%,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64%。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社会治理能力显著加强。依法治市迈出坚实步伐,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稳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安全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拱卫首都安全的钢铁长城更加牢固可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   标                          2020年基数    2025年目标    年均增长[累计]    指标属性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             —            6以上             预期性

              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5.7               预期性

              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6             70            [4]               预期性

  

  

  创新驱动  4.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12                预期性

             5.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5       6             [3.5]             预期性

             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8        —                预期性

             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32   42     2                 预期性

    

  

  民生福祉   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             6以上             预期性

             9.城镇调查失业率(%) —                       6.5            —                预期性

             10.人均预期寿命(岁) 78                       78.6           [0.6]             预期性

11.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63       4.2            [0.57]            预期性

             1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7         98             [1]               预期性

              13.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0.32   4.1            [3.78]            预期性

             14.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9        11.3           [0.4]             预期性

  


  绿色转型   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15*]             预期性

             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20*]             预期性

             17.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56         64*            [8*]              预期性

             18.地级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降低(%)58ug/m3    49ug/m3    -3*              预期性

             19.地下水压采量(亿立方米) 1                [0.82]           —               预期性

             20.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50         55.5*          [5.5*]            预期性

             21.森林覆盖率(%)42.2                         42.7           0.1               预期性

  

  

  


  安全保障  2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430                  420以上        —                预期性

            23.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96.5           150           [53.5]             预期性

  

 

  约束性

  注:1.优良天数比例为实况数,“十三五”时期为标况数。

  2.增速和比例目标标注为左右的可上下浮动0.5个百分点。

  3.[ ]中为累计数。

  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目标值为实际增长率。

  5.注*的指标以省下达任务为准。




  第二篇 积极融入和服务全省“三件大事”,助推全市发展水平提升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坚定不移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服务北京冬奥会,努力在落实战略中彰显石家庄担当、展现石家庄作为。

  

  第五章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围绕交通互联互通、生态联防联治、产业协同共赢、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政策协同、深度融合,在对接服务京津中加快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

  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以石家庄为中心、连接京津冀主要城市及相邻省会城市“1.5小时交通圈”。加快航空枢纽建设,积极参与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分工协作,全面提高正定国际机场的客货运输功能。加快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公路交通路网,强化与京津冀主要城市之间铁路通道功能,加快推进石雄城际、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建设,谋划建设津石铁路。构建统一开放的运输市场,提升一体化运输服务管理水平,建立与京津对接的区域综合交通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联程联运”和货物“一票到底”,普及“燕赵通”,实现全国一卡畅行、一码畅行。

  二、持续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巩固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成果,科学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各项措施,禁止“一刀切”。加快滹沱河生态修复,进一步提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等级。落实京津冀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推进跨区域环境联合监察、跨界交叉执法、环评会商、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三、深化产业协同合作

  主动参与京津冀产业链分工,积极培育一批“研发总部+制造基地”跨区域高精尖产业集群,协同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链。主动承接京津商贸金融、科技服务、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功能外溢,建设一批区域总部和服务中心。强化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引进京津文化旅游高端服务平台和战略投资者,共建特色旅游线路,共创优秀旅游品牌。

  四、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积极对接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京津高校、中小学在我市建立校区、分校,着力推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建设,探索与京津共建高校学科联合体,支持京津石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继续推进与京津医疗机构合作共建,创新区域性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医联体等模式,探索一体化智慧医疗,规划共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推进公共文化体育互惠共享,推动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体育场馆等联盟建设。

  五、提升承接平台能级水平

  持续提升正定新区、石家庄高新区、石家庄经开区等省级重点产业承接平台承载能力,更好吸引京津产业转移,推动与京津产业互补。加快鹿泉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市级承接平台建设,力争纳入省级重点承接平台管理序列。积极争取建设首都非功能疏解“微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加快京石协作创新示范园、石家庄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强承接能力。


  专栏1 京津冀协同发展

  1.交通互联互通。加快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建设,大力推进石雄城际铁路建设,积极谋划建设津石铁路项目,加快津石高速公路配套设施建设,强化与京津冀主要城市之间通道功能。

  2.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提升正定新区、石家庄高新区、石家庄经开区、乐城·国际贸易城等省级重点产业承接平台承载能力;到2025年,鹿泉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力争纳入省级重点产业承接平台。

  3.区域产业合作。加快高新区京冀协同创新园、灵寿产教融合数字科技基地、中国北方(高邑)鞋服小镇、行唐县京津冀服装产业园、福美文旅城、中信皮革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藁城区京津冀联创智慧谷和天津铂创科技物联网芯片研发制造、栾城金茂生态创智科学城、平山冶河产城教融合示范区等项目建设。

  4.公共服务合作。加快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石家庄(无极)教育基地、栾城区新安贞安泰心血管医院与医养健康管理服务中心、藁城人民医院与盈创世嘉(北京)公司、爱迪生医院、市一院与天津肿瘤医院和糖尿病医院合作、市中医院与北京西苑医院、京津冀妇女儿童保健专科联盟、广安门医院专科联盟合作、央美美术馆石家庄分馆、无极县京津冀育苗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第六章 对接支持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享、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共生,深度学习雄安社会民生、城市管理、人才机制和社会治理等先进经验,在支持服务雄安、对标对表雄安中加快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对接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推进与雄安新区互联互通的主干交通网建设,加密石雄客货运输直通车,畅通石雄商贸物流通道,着力构建绿色智慧、快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严格落实与雄安新区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污染联防联控。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绿博园石家庄园,助力雄安新区绿色发展。

  二、加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

  积极推进雄安协作区建设,深化与雄安新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材料和高端服务业等领域的对接合作,加强产业链协同,共同打造产业发展联盟。探索建立“雄安研发+石家庄孵化转化”模式,积极承接雄安新区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各县(市、区)与雄安新区优势产业耦合对接,打造一批协作配套基地。推动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与雄安片区在制度创新、开放发展、产业合作等方面协调联动。

  三、对标对表雄安新区建设

  加强与雄安新区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对接,推动我市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提质。强化对雄安新区教育培训和医疗保障方面的支持,提升雄安新区公共服务水平。探索建立石雄区域协作育才机制,大力培育新区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借势引进高端急需人才。学习雄安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经验,推进我市社会治理领域创新。


  专栏2 对接支持雄安新区建设

  1.白洋淀上游生态治理和修复。深化白洋淀上游工业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整治、纳污坑塘及黑臭水体整治,大力抓好白洋淀上游郜河、沙河、磁河等河道综合整治和河流生态修复,力争恢复重点河段入淀河流生态流量,建好白洋淀上游生态屏障。

  2.雄安绿博园石家庄园。建设“最美乡道横穿,源远流长纵贯”的多彩石家庄林和以“圆梦”为主题、总体定位为“红色圣地、燕赵名城”的石家庄展园,打造“千年秀林、千秋之园”,建成具有石家庄特色的生态名片。

  3.产业链创新链耦合。加强顶层设计,紧盯雄安新区产业布局和政策导向,明确产业对接目录,加强产业链协同,共同打造产业发展联盟,积极探索建立“雄安研发+石家庄孵化转化”模式,着力打造一批协作配套基地。


  第七章 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紧紧抓住2022年北京冬奥会重大机遇,以扩大冰雪消费规模为重点,不断丰富冰雪产品与服务供给,促进冰雪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动冰雪产业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一、主动对接服务冬奥盛会

  按照省统一部署,围绕交通、安保、住宿、餐饮、医疗、志愿者等业务领域,培训组织好外围保障团队,全力搞好各项服务保障。以地铁、场馆、站点、住宿、餐饮、街道和城市地标等为重点,精心设计体现冬奥元素和本地特色的宣传内容,围绕冬奥会开、闭幕式等重要时间节点,筹划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冬奥氛围。

  二、加强冰雪场地设施规划建设

  进一步扩大室内外滑冰场馆设施服务网点,规范提升现有滑雪场软硬件水平,加强县(市)冰雪场馆建设,鼓励支持公园、校园、广场、社区、小区等场所合理建设布局冰雪场地,提升全民冰雪运动保障能力。组织举办“全城热练”冰雪系列活动,推进群众冰雪运动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

  三、培育发展冰雪产业

  推动冰雪运动与冰雪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冰雪健身休闲、青少年冰雪运动、冰雪竞赛表演、冰雪旅游、冰雪装备用品、冰雪培训等产业,丰富冰雪产品供给。加大冰雪运动普及力度,提升青少年冰雪竞技水平,强化后备人才培养,建立冰雪项目可持续高水平开展机制。

  

  专栏3 发展冰雪经济

  1.冰雪设施建设。谋划建设一批冰雪场馆及仿真冰雪、可移动、季节性冰雪场地,到2025年,全市滑雪场馆达到10个、滑冰馆达到8个以上,建成冰雪体育特色小镇2个,培育2个全国品牌赛事和活动。

  2.冰雪产业基地建设。依托石家庄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省会城市冰上产业聚集区;在太行山沿线建设一批冰雪运动场馆设施,打造具有全省品牌影响力的太行山冰雪旅游产业带,鼓励中小学校、体校、科研机构、冰雪企业、俱乐部开展各类冰雪人才培训活动,打造冰雪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依托省会城市装备制造科研力量和销售市场,打造冰雪装备器材用品研发制造销售基地。

  3.冰雪品牌创建。依托市会展中心,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创办形成届次持续推进的国际知名展会品牌。着力打造元氏县国家体育(冰雪)产业示范基地品牌、鹿泉区西部长青冰雪旅游度假区品牌、石家庄“全城热练”群众冰雪系列活动品牌、冰缘冰壶京津石冰球联赛品牌等四大品牌。  

  第三篇 强化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体系,积极打造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第八章 大力实施科技强市行动

  

  瞄准我市战略必争领域和前沿方向,集合精锐力量,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技术源头供给能力,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进一步提高全省科技中心地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优化整合科技资源

  加强创新型城市载体建设,在高新区、鹿泉区开发区、正定新区加快聚集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聚集区,打造石家庄科技创新高地。推进在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面向全市产业需求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围绕“4+4”现代产业和传统产业,规划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鼓励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行业优势企业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开放场景、开放应用、开放创新需求,带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二、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突破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培育产业新优势。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智能产业链的应用,提升产业新动能。积极推动5G移动通信技术、移动支付技术、新零售技术的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引进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增强产业竞争创新实力。

  三、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

  聚焦卫星导航、智能传感器、生物技术、现代中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氢能等领域,对接“雄安科技自由港”,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户,做强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载体。高质量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提升国家和省级平台支撑能力。支持高新区增比进位,支持国家技术转移河北(正定)中心建设,全市主导产业全部成立产业创新中心。重点支持河北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争列国家级创新中心,推动华为鲲鹏产业创新中心落户石家庄。依托我市企业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一批中试基地、科创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第三方检验检测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等科技服务载体,鼓励院校与政府共建一批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现代化管理的专业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专栏4 科技强市

  1.建设石家庄创新高地。创新体制机制,着力集聚创新人才、科技成果、创新型企业,抢占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营造国际一流创新生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聚集国内外顶级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聚集区。

  2.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瞄准我市“4+4”现代产业发展,突出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显示、氢能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在大数据、生物医药等领域攻克一批“杀手锏”技术,在高品质钢铁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端精细化工等领域攻克一批培育产业新优势的技术。

  3.打造高端创新创业平台。坚持以平台引项目、聚人才,加快国家技术转移河北(正定)中心建设,推进石家庄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裕华区、鹿泉区、长安区等省市级双创示范基地高质量建设。推动华为鲲鹏产业创新中心落地,支持河北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争列国家级创新中心,推动高新区孵化载体集聚区、鹿泉龙泉湖科技城、藁城联东U谷科技创新港、长安区金地科创港、藁城河北省聚丙稀腈基碳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稀土新材料及应用创新中心、石药集团智慧健康双创中心、灵寿产教融合数字科技基地、栾城中航电测智能交通(石家庄)产业基地、无极爱冀科创城等项目建设,强化科技平台支撑。


  第九章 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聚焦提升省会创新战略位势,加强与京津协同合作,密切市县联动,加快交流合作融合创新,以多种模式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高层次双向开放创新新格局。

  一、深化与京津雄协同创新

  以各级各类高新区、经开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协同创新试验园区,进一步促进我市与京津两地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落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极融入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技术交易市场,完善提升石家庄科技大市场功能,用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二、拓展创新合作空间

  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国内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健全科技合作联络协调机制,探索实施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的政策举措。充分利用全国科技资源,吸引具备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申报市科技研究项目。积极与国内知名企业、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跨区域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在石设立研究生分院(研究院)。支持国际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和公司来石设立机构。继续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促成国际技术转移和产业化项目在我市落地。支持优势企业与境外研发机构开展合作,探索建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三、强化市县联动创新

  巩固创新型城市创建成果,实施县域科技跃升计划,支持各县(市、区)省级开发区围绕特色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链加强创新联动、创新发展,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打造一批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发展的县域特色产业创新基地,辐射带动全市县域经济、园区经济转型升级。鼓励引导县域开发区与石家庄高新区、经开区等国家级园区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打造一批飞地园、园中园,带动县域提升创新能力。(下转第四版)







2021-03-18 1 1 石家庄日报 content_36304.html 1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