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7

让青春的梦想翱翔天空

—— 一群热爱航模的大学生们的故事

2021年04月26日

  在河北科技大学体育场旁的小广场上,航模协会的学生们正在做飞行训练,操控手准备就位、观察手一旁辅助,庄佳潼放飞了手中的航模。

  杨泽夏(中)正在指导航模协会的学生们。

  航模协会的学生正在组装航模。

  航模协会参加了多次国际比赛。图为2017年,他们参加英国BMFA国际大学生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时的合影。(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莉雅/文 王兆伟/图

  举着一个纸飞机,学着螺旋桨的声音到处跑,好像真的跟着这个纸飞机飞起来了一样……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经历过或者见过这样的场景,这也许是孩子们童年的蓝天梦想。

  在河北科技大学,就有这样一群大学生,他们坚守最初的蓝天梦想,并给梦想插上丰满的羽翼,迎风飞翔,拥抱蓝天。这群大学生就是该校航模协会的成员,在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当天,记者走近他们,倾听这些年轻人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故事。

  春光正好。在河北科技大学的校园里,到处都是美丽的春色。沿着幽静的校园路一直向东北方向行进,就来到了学校体育场。体育场西侧设立了飞翔创客空间,这里就是航模协会的基地。空间里产品设计室、制作室、路演大厅等一应俱全,在这里大学生们创造和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一楼大厅的墙壁上悬挂着很多展板,展示着航模协会取得的累累战绩:世界级比赛冠军2次,CADC(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金牌36枚、银牌21枚、铜牌15枚,总奖牌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青春只有一次,而我们把它交给了蓝天”

  庄佳潼是河北科技大学航模协会的成员,今年上大二。大一时他在校园偶然间接触到航模后,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项活动。

  24日下午,庄佳潼带领记者参观了他们航模协会的制作室。这里很宽敞,摆放着一排排的工作台,上面摆放着各种制作工具、各式各样的航模零件等,有三名学生正在各自的工作台前忙碌着。

  临墙摆放着一排玻璃柜,里面摆放着一个个奖杯,“CADC模拟搜救团体冠军”“CADC限时载运空投团体亚军”……这些奖杯印证着协会取得的成绩。玻璃柜上,两架黄色的滑翔机也十分醒目。“这两架飞机曾经参加过英国国际大学生飞行器设计挑战赛,获得限时载球项目冠军。”庄佳潼说,每次看到这两架飞机,他心中总是有些许期盼,希望自己将来也能获得好的成绩。

  “这些航模很多都具有实用性,这个可以将水袋从地面带到空中,还有这一个可以装上摄像头捕捉影像。”庄佳潼指着一架架航模为记者介绍时,如数家珍,清晰地记得它们是在哪一年被设计、制造出来,以及这些外形相似的飞机在功能上的细小差异。

  在制作室的一角,靳澳正在反复察看自己的CAD设计图,他边看边通过机器,并将自己设计的部分飞机部件进行雕刻制作。他今年读大三,是协会的副会长。他告诉记者,所有的飞机制作材料都是学校为协会准备的,只要是社团的一员,都可以亲手制作飞机。“协会的很多同学在课堂之外,最愿意到这里来,大家通过网络、书本等渠道学习航模制作的方法和经验。”

  在另外一间制作室里,屋顶上悬挂的一排排机翼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蓝的、粉的、黄的,跟艺术品一样,装饰着制作室。“我们协会是2008年成立的,这是成立至今,参加国内、国际相关赛事所使用的飞机的机翼。这是协会第一次获得冠军的那架飞机的,这是参加过国家级比赛,这是参加过世界级比赛……”靳澳一一给记者介绍着,他的神情格外骄傲,说话的语调也格外高扬,可见,这不简简单单是一屋子的机翼,而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情感寄托。

  谈及航模,航模协会的每一位成员脸上都会露出发自心底的笑容。“青春只有一次,而我们把它交给了蓝天。”这是大家最喜欢的一句话,在他们心中,参加航模协会,享受航模带来的乐趣,将是大学时光中最美的经历。

  “我们是一支有传承的队伍,拼搏与奋斗是我们的代言词”

  “若给无人机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的话,这是一种重于空气的,有尺寸限制的,带有或不带有发动机的,不能载人的航空器。”航模协会指导老师杨泽夏说,枯燥的定义让航模运动显得有些复杂,能够在天上自在飞行又让这项运动显得高大上。

  河北科技大学的航模协会成立于2008年10月,是学校创新创业中心的孟宾老师牵头创立的,他和学校的刘东辉老师以及一位外聘老师构成了协会的指导老师团队。“当时孟老师和刘老师都懂航模但不精通,他们也是一边学习一边指导大家的。”杨泽夏说,他算是协会的元老,在2009年他还读高三时就已经是这个团队的一员了。

  当时协会准备参加CADC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锦标赛(现名为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因缺少航模操纵手参赛,而有经验的操纵手往往都在中学,于是,为了寻找优秀的操纵手,孟宾老师从认识的航模教练那里找到了杨泽夏。“虽然那时候的我还是个高中生,但接触航模已超过八年之久。”他说,得到教练的推荐后,他满怀激动地参加了比赛,惊喜的是,这个刚成立不久的航模团队在这次比赛中赢得全国冠军。

  也正是因为这次比赛,杨泽夏在录取志愿上填写了“河北科技大学”。大学四年,他一直活跃在协会里,并与之同成长同进步,他的身份也从协会会员变为副会长,最后成为会长。本科毕业后,他到英国西英格兰大学就读航空航天专业研究生。一年半以后,他以班级第一的成绩毕业回到科大,在创新创业中心工作,并担任航模协会指导老师。“我出国就是为了回来,毕竟我的‘根’就在科大,对科大航模队也有很深的感情,我想好好回报科大,也非常感谢学校能给我这个机会。”杨泽夏认真地说。

  或许每个人小时候都对天空有一种向往,航模协会将一群热爱蓝天的年轻人凝聚到一起。跟随梦想的指引,从单纯玩航模,到组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他们得到了杨泽夏的热情鼓励:“我一直鼓励同学们开展创新,同学们有什么需求就来找我,我义不容辞。”老师实实在在的话语给了团队成员莫大的鼓舞。

  航模协会备赛时,杨泽夏总是会和学生们在一起。学生哪里不会时,他总会亲自上手示范。在去外场比赛时,学生们也总是忙到很晚,杨泽夏就会贴心地给学生们准备矿泉水、方便面和电水壶烧热水,做好后勤工作……点点滴滴,都是杨泽夏对航模协会饱含情感的付出。

  “我们是一支有传承的队伍,拼搏与奋斗是我们的代言词。”这句话一直激励着航模协会一批又一批的成员们,人员在更迭,奋斗、创新的信念却从来未变。十三年间,协会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屡次摘金夺银。从航模协会走出来的很多同学都成为佼佼者,他们有的人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有的人在各专业年级综合测评中名列前茅。毕业后,有的同学考取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研究生,有的同学因航模与专业技术融会贯通,从而进入到无人机模具研发企业并成长为工程师……

  一间小屋,几张桌子,十几名成员,这是航模协会成立之初的样子。四间实验室,各种设备配置齐全,训练场地面积排在全国高校前列,八十多名成员,这是航模协会今天的规模。“作为一个见证协会发展史的亲历者,我真的很感谢一直以来学校领导对我们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感谢孟宾老师和刘东辉老师,他们是科大航模事业的奠基人和领航人,他们和我父亲一样,是我人生的领路人。”杨泽夏提起这些的时候,眼中闪烁着光芒。

  每一年都要有新的进步,每一次比赛都要比上一次做得更好。这是协会成员对自己的要求,看似简单,个中艰难险阻、酸甜苦辣也只有他们自己能够领会。航模协会多次获得全国比赛的冠军,是国内科研类航模运动的标杆,同时也在国际上多次摘得冠军的头衔。这是一支实力强悍的队伍,他们有足够的资本来吹嘘夸耀,但他们却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大。他们始终保持着求学者的谦虚,不断地探索改变。

  “我只是一个大二的学生,小白小白,要多多努力。”

  “我们也不够专业,所有的理论支撑基本上只有航概。”

  “我们还要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去提高。”

  ……

  十三年蓬勃发展,一路荣耀加身,不断革新和反思是航模协会的“法宝”。在杨泽夏的指导下,航模协会成立的第十年,66名队员进入CADC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锦标赛总决赛,参加了全部8个项目,参赛人数和项目数都是该项赛事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终获得了五枚金牌、三枚银牌、一枚铜牌的优异成绩。“这也算是给航模协会成立十周年的一个献礼。”杨泽夏笑着感慨。

  对于航模协会的未来,杨泽夏在百科词条上写下这样一句:“输出杰出人才,打造百年社团。”

  “无奋斗不青春,让我们飞翔在属于自己的蓝天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严谨与谦虚是航模协会的标签,拼搏与奋斗是他们的代言词,他们也正如那一架架航模,飞翔在属于自己的蓝天中。

  2014年,航模协会第一次走出国门参加英国BMFA国际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大赛,当时杨泽夏还是大三学生,他担任了此次参赛模型飞机的总设计师。因为接到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的比赛推荐较晚,他们只剩三个月的准备时间,更糟糕的是,临近比赛时两位比赛选手办理签证时被英国大使馆拒签,原定操纵手无法参赛,于是担任航模设计的杨泽夏便又承担起了操纵手的任务。准备期间,杨泽夏每天6时多起床,由老师带着他去30多公里外的地方练飞,下午回到学校继续修改模型到凌晨。

  回想起那段经历,他依然记忆犹新。“那段时间过得非常辛苦,所有人都付出了很多,包括那两位被拒签的队员,也一直支持鼓励着我们。但好在结果不负众望,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他说,最终协会在限时载球项目中以比第二名翻一番的总运载量打破纪录,拿到冠军,并获得本届赛事唯一一项最佳设计奖。

  这次比赛只是协会参加的诸多比赛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比赛,他们都是全力以赴、努力拼搏,正是这样一年一年的传承与积累,让协会有了更多的“财富”,更是有了一流的成绩。

  每年的暑假,他们只回家待几天,就很快返回学校,设计制作航模,不舍昼夜。他们用汗水做骨骼,用情感做血肉,铸就属于自己的航模。“说实话在航模协会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我们是没有假期的,往往要从0号机一直做到7号机、8号机甚至更多,在试飞行中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后不断改进,其实就是一个尝试、推翻、再尝试的过程。”协会成员杨少源说,每一个航模上都满载着他们的感情,正是这种感情支撑着一架又一架航模在赛场上不断地起飞降落,最终载着航模协会走上一个又一个领奖台。“无奋斗不青春,让我们飞翔在属于自己的蓝天中。”

  今年九月将举办CADC比赛,学生们已经开始积极备战中,他们对比赛充满信心。

  杨泽夏告诉记者,虽然航模协会只是大学生的课外社团,但它却吸引了一批可能一辈子都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所以作为老师,他会不遗余力地培养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实现梦想,为祖国输出优秀人才。为了航模协会的长远发展,他将竭尽自己所能为一代代“科大航模人”积累更加严谨的教程,形成体制。

  2016年,河北科技大学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获批。在全国只有15所大学开设“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背景下,科大实现了该专业在河北省高校零的突破。“我们学校是经过国家体育总局认证的飞行营地,也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可以在合法的飞行范围内训练。”杨泽夏说。

  作为与该专业相关的硕士,杨泽夏对于科大在通用航空方向的发展抱有很大期望。虽已经历十载风霜,但他认为航模协会仍然年轻,仍然充满活力,前路大有可为——“我的愿望就是建立一个百年社团,希望它能不止一百年,能一直存在下去,和科大一起去成长。”

  记者离开时,已近黄昏,在学校的体育场南侧,一架学生自制的航模飞上天空,在它的上方,一架喷气式航模向南方飞去。地面上,一架、两架、三架航模蓄势待发,它们在同学们手中遥控器的操控下,准备随时起飞。

  夕阳西下,这幅画面定格成为一张美丽的剪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