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彦水 见习记者 刘佳鑫
引入国际技术,资源优势互通,提升改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在国际化科技合作成果不断涌现的背景下,记者走进科技企业,体验科技成果,感受“科技魅力”。
世界一流技术打造“领头雁”
河北德路通生物科技公司从德国引入的体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主要采用一根探针(名为循环上皮细胞采样针),外形如同普通的玻璃试管,拧开盖后,抽出的是一根2毫米粗、16厘米长的不锈钢针。将这根探针前端的2厘米功能区通过留置针刺入患者肘静脉血管,半小时内就能把患者身上的血液像过筛子一样“筛”几遍,成功捕获癌细胞指征,捕获几率达90%。
目前全球癌症死亡病例中,90%是因为发生了转移,原因是产生了循环肿瘤细胞。而传统的检测方式是,抽血后进行体外细胞分离和检测,犹如“从大海里打出一桶水”,捕获几率不到30%。
这项技术源于德国吉卢比有限公司。2013年,德路通公司与吉卢比公司开展科技合作并实现控股,获得了其在癌症检测领域的核心技术,实现了“德国研发,中国拥有”的跨越。目前,德路通公司在德国波茨坦、中国北京以及河北石家庄均拥有子公司,研发中心设在石家庄,主攻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多个上皮来源的癌种检测。
“我们拥有20多人的研发团队,投入资金已近1亿元。”公司CEO许宝芝说,他们正在和中国航天研究院合作开发染色细胞影像扫描系统,已申报发明专利。
“这些配套设备将明显提高体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的效率和准确率。”一位研发人员说。
先进的技术往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如今,德路通公司已和解放军307医院、重庆西南医院、河北医大四院等全国30多家著名医院开展临床合作,已完成5000多例采样检测,预计明年将突破1万例。
“我们还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提升采样针涂层对细胞的辨识准确率。同时,全力攻克采样针制造核心技术。力争到2021年,完成这项技术的国产化。届时将明显降低患者负担。”许宝芝说。
另一家企业也是引入国际技术的范例。
“创新科技必须掌握先进技术。”河北绿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牛春雨说,他们成功地把奥地利Caipos公司的物联网采集技术落地到农业园区,实现了农产品增效提质。
“我们在保定市涞水县晨凯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建了3个示范大棚,种菠菜和油菜,3套物联网设备正在发挥作用。”经过5个月的调试,试点信息采集准确、灵敏。
“我们已和全省70多个园区合作,覆盖面积达60万亩。”牛春雨说,该公司已成为该行业的“领头雁”。
实现科技成果落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通过引进奥方先进技术,十几个研发人员用了一年多时间,自主研发了第二代‘物联网无线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技术人员卢飞说,以前要建很多采集器,现在只建一个就可以,大幅度提高了基站接收节点的数量,而且降低了三分之一的成本。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引领发展。
“我们还在软件研发上付出了很大精力,把农业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完美地结合起来。”牛春雨说,他们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追溯中药材的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信息。
“我们还和北京工业大学等大学合作,拥有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牛春雨说,接下来他们要在农业智能装备方面寻求更多的国外合作伙伴,实现更高智能的创新和研发。
国际领先优势铸就“高精尖”
“2016年前,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技术治疗肿瘤遇到瓶颈,CTL不好穿透固体肿瘤,无法打破固体肿瘤的免疫耐受和肿瘤微环境。” 河北浓孚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耿绍钧说,通过和美国UIC的Maker团队沟通,(下转第三版)